摘要:2025年9月4日,一则消息震动佛教界与社会各界:河南省佛教协会在《守法遵规,正心持戒,维护禅宗祖庭清净庄严》一文中,官宣“双开”少林寺原住持释永信——撤销释永信少林寺住持职务,注销其教职人员备案和戒牒 。
2025年9月4日,一则消息震动佛教界与社会各界:河南省佛教协会在《守法遵规,正心持戒,维护禅宗祖庭清净庄严》一文中,官宣“双开”少林寺原住持释永信——撤销释永信少林寺住持职务,注销其教职人员备案和戒牒 。
这一决定意味着曾经头顶少林寺住持光环、在佛教界和商业领域都极具影响力的他,彻底失去了在佛教体系内的“官方”身份。
事件回溯: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通报,公布了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与寺院资产;且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的情况。
7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迅速响应,同意注销其戒牒。9月4日,河南省佛教协会做出了对其“双开”的定论。
“双开”释永信,有着净化佛教界风气的重大意义。佛教以清净、持戒、修行、弘法为宗旨,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在佛教界地位举足轻重。
释永信身为少林寺住持,本应是佛法的践行者与传播者,是僧众的楷模。但他的种种行为背离了佛教基本戒律与精神,若不严肃处理,佛教的清净庄严形象将被严重抹黑,信众对佛教的信仰根基也会动摇。
此次“双开”,向佛教界表明了佛教界自我净化、不容违规犯戒的坚决态度,有助于重塑佛教界的纯净与神圣,让佛教回归闻思修行、弘法利生的本质。
“双开”释永信,彰显了法律与规则的不可侵犯性。即便身处宗教领域,也不能游离于法律和道德规范之外。
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触碰了法律红线,其被依法依规处理,是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生动体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给社会大众传递出明确信号:任何违法违规行为,无论其身份背景如何,都必将受到应有的惩处。
对佛教界而言,释永信事件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而“双开”释永信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它提醒各佛教团体,必须进一步健全教职人员监督管理制度,避免部分教职人员肆意妄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紧盯违规犯戒行为,加大惩戒力度,真正实现“一处犯戒,处处受限”,让戒律成为每一位教职人员不可逾越的红线。
“双开”释永信,对于广大佛教教职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反思自身修行与行为的契机。佛教教职人员要以此为戒,时刻铭记出家初心,坚守信仰,敬畏因果与戒律的“佛规戒律”;提升宗教修为与道德素养,避免陷入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的泥沼,守护好佛教的清净庄严与良好形象,推动佛教健康传承与发展 。
释永信被“双开”,是佛教界的一次自我革新,也是社会法治与公序良俗的胜利,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佛教界的未来发展指明了规范与方向。
来源:闭着眼睛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