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08:28 4

摘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今日我们迎来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白露;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结束,仲秋开始,鸿雁南飞,玄鸟归巢;此时节,昼夜温差大,冷空气活动频繁,一夜凉过一夜,需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凉感冒;“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对庄稼人而言,此时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今日我们迎来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白露;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结束,仲秋开始,鸿雁南飞,玄鸟归巢;此时节,昼夜温差大,冷空气活动频繁,一夜凉过一夜,需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凉感冒;“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对庄稼人而言,此时农作物即将成熟,大地即将一片金黄,对于丰收的期许正在变成现实; 白露晶莹,天高云淡,秋韵宜人。

白,是所有色彩中最纯粹的色泽。当红橙黄绿青蓝紫重叠在一起,便成了白色。纯粹的白,无瑕的白,皎洁的白,清净的白。白色不是无色,是万千色彩的总和,是来自万物的万色而后复归宇宙鸿荒的虚无,是一种复杂到极致的简单。

露,是冰肌雪骨柔弱易碎的意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日头一出来,露水便消失于无形,仿佛不曾存在过。这种美,这种不可留的脆弱,更增添了一份怜惜。因为留不住,所以多一分珍惜,因为不可控,所以多一分感激。

如果秋是绚烂的,那绚烂的另一面必然是沉寂,在事物走向鼎盛之时,也必然是其收敛锋芒归于平静之时,这是四时之规律,也是生命之规律。“白”之一字再合适不过了。如此一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变得肃杀与冷寂起来了,多了一分武侠江湖的侠气。

屈原曾用白露喻托自己高洁的品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脱胎于空灵的露,是天地蚌壳下孕育的珍珠,不食人间烟火,不沾染一丝俗气,与屈原脾性相投。我身边有不少女性好友,名字中也含“露”字,比如白露、晨露,或只一个单字“露”,无端给人以空灵仙美、楚楚可怜之感,让人见字不禁想象,这是怎样一位伊人。

白露的浪漫,是万万不可能脱离了诗的。尽管想不落窠臼,但谈及白露的时候,若不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仿佛是圆月缺角,不成文章。这首被纳入语文课本的《蒹葭》,构成了多少人对白露的想象。千年前吹过的无邪的风,吹过满载着白露的苇草,吹过浩浩汤汤的河水,与不知所踪的伊人,那秋风吹不散的惆怅的等待和思念,为白露叠加了悠远的意境。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一般来说,按气象学四季划分标准,此时,已正式进入秋季,太阳直射点南移,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夜间,气温下降明显,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可达10摄氏度,空气中的水汽遇冷而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密集地附着在花木草梗之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晶莹闪亮。然而,露珠为水,无色透明,古人因何以“白”称之?

其实,白露之“白”,还真有些“讲究”。

如果从字形与字义的演变溯源,部分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白”形似于“日”,象征天光初见,表示明亮、光明,进而引申出清楚、洁净、空白以及白颜色等意思。由此释义,白露之“白”,既描述了秋露晶莹剔透、澄清无瑕的状态,又渗透着素净凉爽的感觉,也勾勒出水滴折射晨光所呈现的亮白光泽,可谓既有“色调”也有“温度”。

对于白露之“白”,更具文化象征意义的解读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五行之说”相关,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五行之说,将天地万物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分别匹配“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并与季节、方位等相对应。古人认为,“金”在五行中具有收敛、坚韧、肃穆、清冷等特性,不仅预示着天气转凉,草木凋零,也与果实成熟、粮食归仓的农耕景象相符合,象征着收获、富足与秩序。“秋属金”,是古人基于观察、抽象与提炼所形成的对于自然规律、哲学认知和生活实践的系统关联。因而,这一个“白”字,不仅是目之所及的秋露之色,更是万物染秋的文化底蕴。

白露,是一个被诗意加持的节气。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中,清晨的那一枚清露已成为交织着清朗与寂寥的唯美意象。白露,是仲秋送出的“叮咛”,在“白露身弗露”的民谚中,在饮白露茶、吃龙眼、集“十样白”的民俗中,提示着人们顺应时序规划生活。

在传统文化中,节气与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自然的规律和对生命的哲思。“白露”之“白”,是自然界水汽凝结的物理现象,是作物成熟、粮食丰收的预报,是秋天高远的气韵写照。它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精准捕捉,是传统文化对宇宙观、五行哲学的凝练表达,更暗藏着古时神秘而现代可解的气候密码。

来源:中医师张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