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指出别人的错误,引导他们走“正路”,是一种善举。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
“你想做一个好人,但你太善良了,所以你不是一个好人。”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相:你总想去拯救别人,最后却往往耗尽了自己。
01
强行改变别人,是一种攻击行为。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指出别人的错误,引导他们走“正路”,是一种善举。
其实,当这种引导变成一种不容置疑的“纠正”时,它就不再是帮助,而是一种最温柔的攻击。
晚年的托尔斯泰,就是这样。这位全世界都敬仰的文学巨匠,晚年陷入了精神痛苦当中。
他想要放弃一切,包括他那巨大的庄园、数不清的版税和贵族的身份,去过一种最纯粹、最简朴的农民生活。
他认为,这才是唯一的通往上帝的道路。他不仅要自己走,他还希望他最亲近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妻子索菲亚,能和他一起走上这条“得救”之路。
在他自己看来,他是在拯救妻子的灵魂,让她摆脱物质的枷锁。
可是他没有理解妻子的想法。索菲亚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贵妇,她是一生为托尔斯泰抄写了无数手稿的伴侣,是十三个孩子的母亲。
她想的是,如果放弃版税,孩子们将失去教育和生计;如果放弃庄园,这个庞大的家族将流离失所。
丈夫口中的“精神天堂”,对她而言,意味着一个母亲眼睁睁看着孩子坠入贫困的“现实境遇”。
于是,一场漫长的折磨人的家庭战争开始了。
托尔斯泰在日记里痛苦地写下妻子是自己精神道路上的绊脚石;而索菲亚,则在深夜里偷偷翻阅丈夫的日记,看到那些指责时心如刀绞。
他想把财产送给穷人,她就用近乎疯狂的方式把地契和版权文件藏起来。
他感受到的,是一个女人对真理的背叛;而她感受到的,是一个丈夫以“爱”和“上帝”的名义,对她和孩子们生存权利的无情剥夺。
最终,八十二岁的托尔斯泰在一个风雪之夜离家出走,死在了一个小火车站上。他用生命的终结,逃离了这场他亲手制造的“渡人”战争。
他那沉重如山的理想,最终没有“渡”成妻子,反而变成了一根插在她心口、至死都未能拔出的刺。
02
你认为的好,不一定是别人想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和苦乐。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身边所有的人都在“渡”他。
贾政要“渡”他走上仕途经济的光明大道,逼他读八股,考功名;薛宝钗要“渡”他成为一个符合世俗规范的“好男人”,劝他上进,担起家族责任。
他们错了吗?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错。那是唯一的正途。
但对贾宝玉来说,那不是岸。他的“岸”,在他的“大观园”,在他的“女儿国”,在他那些“无用”的诗词和女儿情长里。
仕途经济的“光”,会烧掉他身上所有的灵气,让他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所以当林黛玉死后,大观园倾颓,他选择出家,回归“青埂峰”。
在他自己看来,那才是唯一的“渡己”,渡他回归了本源。
你永远无法用你对“幸福”的定义,去框定另一个人的人生。
03
允许别人走自己的路,是最高级的善良。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不是去改变,而是去“允许”
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地发生、发展、和消亡。这背后,是一种近乎神性的洞察和定力。
禅宗里有个故事。一个小和尚,看见一只蝎子掉进水里,他急忙伸手去捞,结果被蝎子蜇了一下。
他忍着痛,再次伸手,又被蜇了。
老和尚看见了,递给他一片树叶,让他用树叶托起蝎子。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蝎子蜇人,是它的天性;而你心怀慈悲,是你的天性。你的慈悲,没错,但你需要智慧。
不伤害自己,也不改变对方,只是提供一个‘缘’,让它自己上岸。它上不上,是它的选择;你提供树叶,是你的修行。”
这片“树叶”,就是最高级的智慧。
它不是强行干预,不是耳提面命,它只是一个安静的“可能性”。
就像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他悟出的,不是一套可以拯救所有人的标准答案。
他悟出的是“缘起性空”——万事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他能做的,不是把所有人拽到西天极乐,而是告诉他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那个“岸”,不在别处,就在你每一次的“回头”里。
▽
人到中年,就别总想着拉人一把了。
你没那么多观众,也没那么多责任。
管好你自己的那摊子事,已经很了不起。
别人的因果,让他自己去尝;别人的路,让他自己去走。
你只需要让自己活得明明白白。
这就够了,真的。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来源:上进的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