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此类情况只有中国不还手不防御的情况下,才会让美国得手,但实际上,我国的防空领域,足以面对美国的轰炸攻击......
前言
沿海都市,作为我国的经济重镇,若是设想中,中美开战,沿海线上的都市都免不了美国的轰炸攻击。
当然,此类情况只有中国不还手不防御的情况下,才会让美国得手,但实际上,我国的防空领域,足以面对美国的轰炸攻击......
一、核武轰炸
远程打击,作为一个极有威慑力和极高毁灭性的战斗行为,美国在该方面自然是走在世界的前沿。
一直以来,美军远程导弹的精准性,是中国人民不得不关注的点,美国的远程导弹指哪打哪,误差值极小,一度是一些美吹的自豪点,哪怕是如今的情况,还是有不少过度吹嘘其精准神话的情况。
虽说高精准是导弹的必需条件,但美吹的精准神话,不能说是过时,更像是吹错“牛逼”。
对比我国超高速导弹的独树一帜,美吹的精准神话,属于不攻自破的一个点,毕竟东大的洲际导弹,超高速,高精准,高稳定等各个导弹基本属性,对美都是略有优势,更别说速度这个东大优势点。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当美国的“精准”导弹击中目标点后,比它更快且同样精准的东大洲际导弹,早就开始了下一轮攻击,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只是这样容易让人理解,东大导弹在世界上的水平。
与洲际导弹相搭配的一般是核武,不然洲际导弹这么快的速度,打这么远距离的目标,就为了几栋楼房,那性价比太亏了,破坏力小(相对核武),得上核武减少一切因威力不足,所导致的打击目标失败结局。
核武,如剑出鞘,出鞘必见人命,当然正常的维护实验不算,不然地球早被犁平,开启核冬天的末世时光了。
剑出鞘,必有目标,对于人体而言,不外乎咽喉,眼睛,手筋,脚筋,心口等重要部位,核弹的目标也大差不差,多为枢纽之地。
中国人民对于美国人,可能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地点,不敢说知晓一二,至少“略懂略懂”,凡是经济重镇,美国是必然打击的。
北京,是我们脑海中,美国必然打击中国的一个点,礼尚往来,若是我们打击美国,华盛顿也是必定打击的。
深圳、广州、上海以及三峡大坝,贵州天眼等一系列,经济科技重镇,都是美国的打击重点。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出台的一份五角大楼的研究报告称,一场大规模的核打击能够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将会给“苏联集团”造成大约7700万人的伤亡,其中死亡人数达6000万人,苏联134座主要城市中的118座将会被夷为平地。
20世纪中期,美苏两国还未完全开始走上军备竞赛的路子,从这份50年代的报告,便可窥见核武之威的一二。
现今对核武的防御手段,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被动防御的属性依旧是不可动摇,或者说主要防御手段是防空拦截,将核武拦截至南海之外,最好是让其在东半球损毁,莫要影响到我国领海。
而这只是20世纪美国对苏联,核打击计划,现如今时代飞速发展,核打击手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尽管如此,核战争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应“声”到来,它依旧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处在悬而不落的状态。
二、防空拦截
防空拦截,作为国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在如今海陆空三位一体多面化的战争形式中,更加无法忽视。
而我国的防空事业,也是经过了一段简单困苦的发展,才有了如今的御敌国门外场面。
就像是近几个月大爆的六代机,美军称其为歼-36,六代机的出现,对于我国的防空事业来说,又是一个新阶段。
那么为何新中国会对防空事业如此重视?除开防空本身的重要性外,也有一段国民血泪史。
1950年,上海发电厂被退出这座城市,仅8个多月的国民党空军炸成了一片火海,国民党空军出动,以美制B-24、B-25等14架轰炸机为主体的混合机群,一个多小时内分四批空袭上海,以电厂为主要目标轮番轰炸。
美商上海电力公司杨树浦发电厂、闸北水电公司、南市华商电气公司、卢家湾法商电车电灯公司、浦东电气公司是国民党飞机的主要轰炸目标。
杨树浦发电厂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发电厂,受到的损失也最为惨重,约三分之二的设备损毁,被迫停止发电。
这次空袭导致上海全市542人被炸死,836人受伤,5人失踪,1 000余间民房被毁,受灾居民达5万多人。
由于发电厂损毁严重,市区工厂几乎全部停产,绝大多数街区失去电力供应,自来水供应困难,交通秩序混乱,城市陷入一片恐慌。
随后,福州、广州、汕头等东南沿海城市相继遭到国民党空军的轰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也只是我国防空薄弱的开始,在朝鲜战争中就因我军空军力量的羸弱,后勤线一直是美军重点关注的地方,就因为空军力量的不足,才导致我军补给长时间跟不上,直到战争中后期,缴获的敌对物资多了,才有所缓解,但也只是缓解,总体还是艰难困苦的。
毕竟空军力量和防空是正相关的关系,在那个时期地对空防空是远不如空空防空的,现如今地空防空也是于空空防空同等重要的防空力量。
在现代战争中,空袭与防空袭往往贯穿战争的全过程,现代防空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制约战争的走向与结局。
通常来说,现代防空是指在现代条件下,防止和应对航空航天兵器侦察、袭击的措施和行动。
现代防空包括对空防御和对天防御两个方面,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现代防空是防空力量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按照统一的战略目标和计划,对敌空袭进行的一体化联合防空、防天行动。
像最近几年大热的无人机,激光武器,雷达探寻,雷达隐身等等相关防空技术的更新,不难看出,防空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但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总有办法将战争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且美方也是理智的,知道开战撕破脸,对谁都没有好处,唯有和气生财才是正确的道路。
三、防空警报
说防空力量,就不得不说防空警报,作为保卫我国人民财产的重要力量,这刺耳的警报声,在战时不知能拯救多少人的性命,可别只以为,这是一段到哪都能听到的警报声,它也是我国防空力量从弱到强的有力见证者。
1930年,中国首次在南京下关电厂主厂房顶部东南角安装防空警报器,北京第一部防空警报器,则是1937年日本侵占北平后,生产的14千瓦双重风力加压式电动警报器。
据《重庆市防空志》记载:1937年9月1日,重庆市防空司令部成立,最初的防空警报器是铁炮,发射空包弹。
这类警报器不久便被弃用,其原因一是成本太高,二是资源浪费,三是传播范围不大,替代品很快敲定为电动音响器和工厂汽笛。
由于日军对昆明、重庆等城市的频繁轰炸,电动警报器不时遭遇断电,因此大型手摇警报器取而代之。
1939年5月后,停用手摇警报器,改用“红灯笼”、铜钟、传声筒和旗帜等,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山城重庆有一首流传甚广的童谣《跑警报》:“飞机头,二两油,鹅公岭,挂红球。日本飞机丢炸弹,山城到处血长流。跑不完的警报,报不完的深仇。烟囱变成高射炮,膏药飞机磕响头。娃儿也要当兵去,大刀砍脱鬼子头”。
童谣中提到的“红球”,或者说“红灯笼”,就是当时的防空警报,是指防空人员在高处悬挂的警报球。
它类似于古代烽火台发出的狼烟,为预防空袭,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防空部队在各制高点、交通要道和人口稠密处都搭起了木架,用悬挂大灯笼的方式发出空袭预警信号。
灯笼分为红色圆形和绿色椭圆形两种,直径均大于50厘米,由竹篾或藤条编制而成,其外面再包上一层透光材料,球体内可安装灯具供夜间使用,它就是人们避难的“信号弹”。
当时重庆防空司令部规定:悬红色球1个,是远在宜昌的监视哨发现了日机,日机航向可能是重庆,市民应预先准备或疏散;悬红色球2个,是万县(今重庆万州区)监视哨发现了日机,日机航向是重庆,敌机大约1小时内将空袭,要求市民全部避入防空洞,警报解除前不许外出。
当敌机返航后,解除警报响起,随后会挂出一个绿灯笼,表示警报已经解除,人们可以离开防空洞安心回家。
屡被轰炸的昆明和重庆一样,拉起警报时,在城里的高处挂灯笼,当年市中心五华山上的灯笼是不少老昆明人的记忆,不同的灯笼代表着日本飞机和昆明的不同距离。
悬挂灯笼的同时,昆明也采取了敲击铜钟的方式发布防空警报,根据昆明市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当时昆明的防空警报有3种:“铛”地敲一声,再连敲两声,如此连敲3分钟,为空袭。
警报钟声;“铛、铛、铛……”急击持续不停地敲2分钟,为紧急警报钟声;“铛——铛——铛——”单独一声一声地敲3分钟,为解除警报钟声。
毕业于西南联大的汪曾祺曾在《跑警报》一文中写道:“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〇年,三天两头有警报。
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今的防空警报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手动警报器、电动警报器、电声警报器等成为主打装备,主要用于鸣放测试、防空演习和纪念场合。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动警报器由于不能二次报警、效率低、声音覆盖半径较小、震动剧烈等原因,逐渐被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功率大、覆盖面积广的电声警报器替代。
而这便是我们在纪念场合能经常听到的警报声,从一开始的挂灯笼,放狼烟,再到如今的电声警报器,防空警报器也在随着时代变化在与时俱进,不得不说这是件好事,但希望永远都不会有正式因战争,而大范围启用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防空警报器的发展
《生命与灾害》2024年第9期24-25
2.新中国与人民防空
《生命与灾害》2024年第3期16-18
3.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现代防空是什么
《生命与灾害》2023年第9期20-21
4.美军核打击作战任务规划研究
《指挥与控制学报》2017年第4期299-304
5.核武器、预防性战争与美国对苏联的政策(1950—195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115-127
来源:孔甲丙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