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绿水青山与“三座大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08:18 1

摘要:乡村振兴仅凭硬件与强大的行政监管是不能振兴,软实力才是真实力,软实力是什么?诚信仁义,宗祠家谱,村规民约,乡村治理,勤劳朴素,传宗接代等,这些只有中国农村与农民身上尚存中国人身上的贵族精神。乡村振兴应该是先合情合理再合规合法,合规合法如果不包括合情合理,合规合

绿水青山与“三座大山”

文 / 孙君

乡村振兴仅凭硬件与强大的行政监管是不能振兴,软实力才是真实力,软实力是什么?诚信仁义,宗祠家谱,村规民约,乡村治理,勤劳朴素,传宗接代等,这些只有中国农村与农民身上尚存中国人身上的贵族精神。乡村振兴应该是先合情合理再合规合法,合规合法如果不包括合情合理,合规合法肯定不是实事求是。

上头天天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我们这些村干部,守着金山银山却常常愁得睡不着觉——不是不想变,是这“变”的路上,横着三座翻不过去的大山呐!

第一座山:政策紧箍咒——想干,却不敢伸手

1. 红线”画得密,手脚捆得死:

生态保护区动不得:咱村背靠省级水源地,林子是保护林,水是源头水。专家说这不能动,那不能碰。想搞点林下养鸡?不行,怕污染水源。想开条小路方便游客?不行,破坏植被!守着聚宝盆,连个盆边都不敢摸。隔壁村没这限制,农家乐开得红火,咱只能干瞪眼。

2. 土地性质卡脖子:想建个像样的游客接待中心,或者搞点特色农产品加工,地呢?基本农田动不了,建设用地指标紧俏得像金子,都优先给了城里和大项目。村里好不容易挤出一块地,规划、审批流程走下来,黄花菜都凉了。某县一个生态旅游项目,光用地审批就耗了两年,投资商等不起,撤了。

3. 环评成了“拦路虎”:稍微有点“动作”,环评报告就得厚厚一摞。程序复杂、耗时长、费用高。村里没钱请专业机构,自己又搞不懂。一个投资不大的生态民宿项目,可能卡在环评上大半年,村民的热情都等没了。

4. “一刀切”最伤人:

“清退令”下的无奈: 前几年搞环保整治,一刀切关停了不少村里原有的小作坊、养殖场、大棚、研学基地,这些原来都是在地方政府办好手续的。说关就关了,关是关了,可替代产业呢?没跟上!断了村民的生计,又没新饭碗,怨气都撒在村干部头上。我们理解环保重要,可也得给条活路、留点时间转型啊!现在又想申报非遗,想搞农文旅,想招商引资,可惜人家不信任,政策说变就变,领导说走就走。

第二座山:能力天花板——想变,却不知怎么变

1. 产业选择两眼一抹黑:

“跟风”的惨痛教训:上头说种蓝莓赚钱,领导与专家一齐忽悠,几个村一窝蜂全种上。结果呢?技术跟不上,品质参差不齐;市场没打开,果子烂在地里。村民血本无归,骂村干部“瞎指挥”。我们也不是农业专家,市场信息闭塞,只能看别人干啥咱干啥,结果往往成了“接盘侠”。

“深加工”的门槛太高: 村里产的好山货、好水果,直接卖原料,价格低,还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谁都知道搞深加工附加值高。可建厂要钱、要技术、要人才、要懂营销!咱村干部哪有这本事?找企业合作,人家嫌咱规模小、位置偏、配套差,不信任地方政府,都不愿意来。看着好东西卖不上价,心疼!

2. 市场对接是道鸿沟:

“酒香也怕巷子深”:*村里的环境再好,农产品再生态,没人知道也白搭。怎么宣传?怎么引流?怎么做电商?平台规则复杂,推广费用高昂。请网红?成本太高。自己搞直播?效果有限。眼睁睁看着好东西躺在山里,变不成钱。

“小散弱”难抗风险: 一家一户过日子没问题,可是要搞点小民宿、小作坊,形不成规模,抗风险能力差。客源不稳定,价格上不去。稍微有点名气,像苍蝇模一样多的管理部门来了,国土、环保、工商、纪委、消防、税务、有机认证全来了。周边的仿者就来了,恶性竞争,最后谁都没好果子吃。想组织起来搞合作社,又涉及利益分配、管理协调,一堆难题。

3. 经营人才极度匮乏:

“老办法”管不了“新产业”: 我们这辈村干部,种地管村务还行,搞现代旅游接待、品牌运营、数字化、财务管理?两眼一抹黑!村里年轻人但凡有点本事的,都往外跑,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想招个懂运营、懂设计、懂网络的“新农人”?难!村庄小学一撤,年轻人都带着孩子进城了,

村里条件留不住人。城府也着急,搞了很多培训,但课程是否真解渴?懂理论未必会实操,上课的老师连阴历黄历都分不清,连家谱与时令都不知道,关键他们都没有在农村生活过,没有种过田的人指导农民种田。

第三座山:利益平衡木——想带富,却难服众

1. “蛋糕”怎么分?矛盾焦点:

土地流转埋隐患:引进项目往往需要集中流转土地。补偿标准定低了,村民不干,骂村干部“卖地”;定高了,投资方觉得成本太高不划算。流转后,村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99%的招商引资项目效益不好,后续矛盾极大。某村引进生态园项目,因租金纠纷,村民堵路抗议,项目黄了。

收益分配不透明:项目赚钱了,钱怎么分?村集体留多少?村民分多少?入股的分红机制是否公平?这些村集体是没有话语权,都是上面说了算。尤其是村财镇管,用钱与报销难于上青天,老百姓说政府的钱是“春风吹进来,黄牛拉不出”。如果账目不透明,或者村干部(哪怕只是被怀疑)占了便宜,信任瞬间崩塌,项目再好也难持续。

“谁受益,谁受损”?:搞旅游,村口的农家乐火了,但村子深处的村民可能只感受到游客带来的垃圾和喧闹,投诉举报村委会没有权力管理,现在谁还听村干部的话,农村的自治体系基本丧失。现在几乎所有的项目与管理权力都绕过了村集体,村民不信任村干部已形成共识。建工厂,可能带来污染、食品安全和噪音,影响周边村民生活。如何补偿受损方?资金怎么来?如何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这是个烫手山芋。

2. 动员村民难上加难:

“怕风险”是普遍心态:农民挣点钱不容易,最怕折腾。你让他放弃熟悉的种养模式,去搞没把握的新产业?他第一反应往往是“万一赔了咋办?” 前期投入的钱谁垫?技术谁教?销路谁包?没有十足把握和兜底机制,动员工作极其难做。

“等靠要”思想越来越严重:绝大多数村民习惯了“政府给项目、给补贴”,觉得发展是上面的事,自己只等着分钱。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不强,增加了组织协调的难度。

结语:村干部不是“山神”,需要同路人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是篇大文章。村干部身处一线,感受最深,压力最大,也最渴望突破。他们不是万能的“山神”,不能指望他们凭一己之力移开“三座大山”。这需要上级政府真正放权松绑、实事求是,需要各部门协同破除制度壁垒,需要社会资本带着耐心和专业深耕乡村,更需要唤醒和激发广大农民的主人翁精神。

唯有当村干部们感觉到,社会各届信任村干部,农民紧紧依靠村集体,农村有农民渴望的小学,村里的地与钱,村书记说了算,绿水青山可能变金山银山。这条路虽难,但只要方向对了,办法有了,人心齐了,就一定能翻过这座山!

(2025年8月3日北京)

来源:意不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