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总书记握手的香港老兵,有一段特殊的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8:37 1

摘要: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开始前,习近平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亲切握手,向他们表示崇高敬意。

·2025年7月底,罗竞辉在深圳的家中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

这是罗竞辉人生中第三次

到北京观看阅兵。

作者:陈佳莉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开始前,习近平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亲切握手,向他们表示崇高敬意。

罗竞辉便是6位老战士中的一员。握手时,他久久不愿松开,嘴里似乎还在喃喃自语。

罗竞辉的大女儿罗跃勤向环球人物记者透露:“阅兵前一天,因为担心爸爸休息不好,这个环节我没有跟他说,直到阅兵当天早上登城楼的时候才告诉他。”

·2025年9月3日,罗竞辉受邀到北京观看阅兵。(受访者供图)

这已经是罗竞辉人生中第三次到北京观看阅兵了,前两次分别是在1999年和2015年。他感慨地说:“真的想不到,完全想不到能有今天啊…… 尤其是海上武器,太震撼了,和我们当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整个阅兵观礼过程中,他高兴得不断站起来。

此情此景,让80多年前的记忆在他脑海中不断翻腾。那时,罗竞辉是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海上中队的战士,这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港唯一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他所在的海上中队没有像样的武器,三条木船几乎是全部家当。茫茫大海之上,战士们挤在木船中,攥着老旧的枪支,追击日本电船。

·2025年9月3日,罗竞辉与大女儿罗跃勤在阅兵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从简陋木船到钢铁巨舰,从老旧机枪到国之重器,跨越世纪的民族巨变,在这位95岁的老战士面前缓缓铺开。

“我跟叔叔去当兵啦!”

“那时教的歌我还记得:‘打东洋,打东洋,打倒东洋保家乡’——东洋就是日本,唱着打东洋,我们就知道要抗日。”罗竞辉说着哼唱了起来。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数小时即对香港发起进攻。仅仅18天后,驻港英军投降,香港沦陷,进入了3年零8个月的黑暗时期。

同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迅速派出武工队挺进香港。位于沙头角南涌罗屋村的罗家祖屋,成为武工队在香港的首个落脚点。

罗屋村是个客家村,村里大部分人家姓罗。罗家祖屋的主人罗雨中是罗竞辉的堂叔,引领武工队进村的则是罗雨中的弟弟罗汝澄。当时兄弟俩就下定决心:他们这个家要向抗日力量敞开,不再只属于罗家。后来,罗家祖屋走出了男女老少共11人参加抗战,被誉为“香港抗日第一家”。

彼时的罗竞辉虽然只有10岁出头,但也隐约知道堂叔屋子里藏着不寻常的事。

香港沦陷后,村子常遭日本兵侵扰,青壮年男子多被抓去修碉堡、筑公路,罗竞辉的父亲也未能幸免,被迫去拉大板车。

·罗竞辉十几岁时的老照片。

因村内驻扎着武工队,保密与安全至关重要,罗竞辉便和村里几个孩子加入儿童团,一起在村口放哨。“就看有没有日本仔进村,见了就赶紧报信。有的日本仔会伪装,我们就得仔细辨认。”

武工队以罗家祖屋为交通站,在新界、九龙对日军展开游击战,同时发动青年组建自卫队,共护家园。1942年2月3日,以香港市民为主组成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独立大队成立,下辖海上、城区及地下武装等6个中队,成员逾千人。

1943年3月的一天,13岁的罗竞辉跟在罗雨中后面,见父亲迎面过来。“我说,爸爸,我跟叔叔去当兵啦!我爸说,你去吧。”

留下这简单的一句话,罗竞辉就离家了。当时罗屋村的革命气氛很热烈,在罗家祖屋的带动下,全村18户人家中有22人去当了兵。罗竞辉的哥哥罗球此前也已参军,但因母亲去世得早,父亲独居家中无人照料,罗球才主动回家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日本侵占香港后,打通了从广州经香港、汕头至台湾的海上运输线,把从华南掠夺的战略物资运往日本,再由日本运输武器到东南亚和中国战场。

为了破坏日军的运输线,原港九大队海上队扩编为海上中队,罗竞辉成为其中的一员。“我们海上中队有3个任务,一是拦截日本船只的海上交通,也包括一些海匪;二是保卫渔民的生产;三是传递一些情报。”罗竞辉说。

“旱老虎”成“海上蛟龙”

罗竞辉进入海上中队后,担任连长王锦的警卫员,负责保卫连长安全,同时传达指令给各小队。“那时我常背个包袱,里面有望远镜、短枪和几面指挥旗,天天跟着连长四处走。”

出海是必备技能。罗竞辉虽从小会游泳,上船之初还是会晕浪,经过一段时间才慢慢适应。“每次出海,大家带些淡水,每人布袋里装些米,卷成条状背在肩上,日子很苦的。”

海上中队组建之初,成员中除几人是渔民后代外,大多是香港沦陷后参军的爱国青年,没什么海上作战经验,装备只有3艘木船,两挺英军溃逃时得来的马克沁重机枪,还有些老旧的冲锋枪、步枪。

要消灭敌人、夺取武器,得学会“过船”,也就是从一艘船跳到另一艘上。这和陆地跳高跳远不同,船随浪起伏,从小船跳大船更难。练习时,战士们经常碰破脚趾、扭伤脚踝、磕伤膝盖,甚至掉进海里。在渔民帮助下,大家还渐渐学会摇橹、掌舵、放鱼炮、观气象。用连长王锦的话说,这支“旱老虎”渐渐真成了“海上蛟龙”。

出海作战,3艘船常一起出动,排成“品”字形,两船掩护,一船出击。“如果远远听到电船发动机声,没错,准是日本电扒(电船)!”罗竞辉说。

·港九大队海上中队当年用于作战的一艘摇橹船。

“有时缴获了日本物资船,大家都很高兴,不仅能带回些武器、军用物资和西药,可能还有罐头、糖、烟叶、纸、高丽参之类。”罗竞辉在队里年纪最小,大家都照顾他,卫生员有时还会把缴获的高丽参给他这个小鬼吃,“吃得胖胖的,他们都叫我肥仔”。

最让罗竞辉难忘的一次战斗,是他失去了两位战友。那天海上大雾,一艘日本轮船大概迷了路,停靠在南澳西涌海边。日本兵上岸找食物和淡水,被渔民发现报告给中队。队长刘捷、班长李金福带上12人出发,罗竞辉也在其中。“那是我头回真打仗。日本人的枪很厉害,砰砰直响,我们的就差远了。队长几次往下按我的头,怕我被打死。”

日军见势不妙,返回船上切断缆绳想逃走。李金福立即投出一枚鱼炮,又用竹篙钩住船舷想往上爬,被日军开枪打中,坠海牺牲。刘捷接着爬,也中弹牺牲。后来支援部队赶到,炸毁了那艘敌船。

“我那时小,在医疗所看到战士的手受伤流血都会哭,这次眼睁睁看着队长和班长被打死,心里真难受……”罗竞辉声音低了下去。他说,也是这次战斗,让他之后再也不怕流血牺牲。

采访中,记者提到了港九大队的一些传奇故事——抗战“神枪手”刘黑仔名扬港九、转移上百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的“大营救”……罗竞辉听到后下意识地竖起大拇指。这些都是他心中的光,只是那时他年纪尚小,能参与的有限,更多时候是攥紧橹桨在夜色里警戒,听着远处枪炮声默默握拳。

在3年多的海上游击战中,港九大队海上中队与护航大队联手,以小船打大船,用木船歼机动船,既扰乱日军海上交通线,又直捣其巢穴,有力配合了地面部队作战。

“国家强大了,不怕人欺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30日,英军抵港。9月28日,港九大队发表宣言,向九龙、新界同胞告别,一周内撤离。

罗竞辉追随王锦北上,成为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一名战士,继续战斗。其间,他还曾回香港为共产党做了一段时间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罗竞辉转业至广东惠州等地,后又到深圳工作至离休,始终“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1997年是罗竞辉生命中极特别的年份。香港回归,用他的话说,像生命里的“第二次解放”。“抗战胜利时没能回香港,连老父亲最后一面也没见着,等到香港回归,我终于回去了。”

“为迎接港九大队回香港,9辆大巴拉着我们看遍香港。”怕记者没听清,他抬手比划着“9”,大声说道,“去了一个礼拜,到哪里都热情接待,欢迎我们故地重游”。

罗竞辉慢慢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张照片说:“老连长也去了,我还开心地和他合了影。”照片上,当年的小鬼已年过六旬,站在老连长身边,还调皮地比了个“耶”。

·记者翻拍的罗竞辉(左)1997年在香港参加庆典时与老连长王锦合照。(环球人物记者 陈佳莉/摄)

进入新世纪,罗竞辉更忙了。港九独立大队联谊会原来在广州,香港回归后在港另设分会,年年都有活动。罗竞辉的家离深圳口岸不远,一小时就能进港。他身体健康,腿脚也还算利索,每年都参加联谊会,有时还在香港约战友饮茶,只是“到场的人一年比一年少”。

今年7月,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罗竞辉受邀到香港参观山东舰。参观那天,罗竞辉激动地很早就醒了。清晨6点多,他就在小女儿的陪同下,到达香港中环码头,迫不及待要乘搭接驳船,登上山东舰,一睹这艘巨舰的风采。

·2025年7月,罗竞辉在香港参观山东舰航母编队。

如今,大女儿与他同住一个小区,方便照料。被问起养生之道,罗竞辉笑笑还没开口,一旁的女儿接话:“我爸呀,满脑子就想着养好身体,能健健康康地去香港聚会、去北京看阅兵。每天读报都盯着健康版,让我按上面的食谱买菜。”

“我们香港,清朝时就很惨,英国统治时也很惨,总是被人欺负。现在,国家强大了,不怕人欺负,我一定要多看看,这最要紧!”罗竞辉缓缓地说。

监制:张 勉 张建魁

编审:毛予菲 尹 洁

编辑:徐力婧

来源:打工人加油Com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