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大一新生军训的话题里,广西“硬核”的训练传统总被反复提起——这份刻在骨血里的坚韧,让人自然想起“广西狼兵”的赫赫威名。
每年大一新生军训的话题里,广西“硬核”的训练传统总被反复提起——这份刻在骨血里的坚韧,让人自然想起“广西狼兵”的赫赫威名。
从明朝时壮族先民自发组军、以狼之勇猛抵御外侮开始,数百年过去,那份“宁死不退”的血性早已成了广西人的精神图腾。
而抗日名将钟毅笔下“男儿仗剑出乡关,不斩楼兰誓不还”的诗句,恰是这份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这位从广西走出的儒将,最终将生命留在了河南唐河的土地上。
而唐河,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永远铭记着他——当地有一所以“钟毅”为名的学校。
这所学校的特殊,从来不只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它是一段英雄史的载体,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从书香子弟到抗日儒将
1901年9月,广西扶南县(今扶绥县)长沙村的一个书香门第里,钟毅(原名钟必规)降生了。
父亲是晚清秀才,家里设着塾馆,幼时的钟毅便在墨香与书声中长大。
他握着毛笔练书法,捧着诗集读平仄,成绩始终拔尖,是邻里眼中“文质彬彬的读书种子”。但这位书生心里,早埋下了“大志向”的种子。
16岁考入广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负籍羊城求学,本该循着“文人路”走下去的钟毅,却在国家混乱的时局里改了道。
“太息中原长板荡,要将只手挽河山”,他看着军阀割据、外敌窥伺的国土,念着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毅然写下“矢志靖中原闻鸡起舞;雄心造时势匹马纵横”的对联贴在自家大门上。
1919年夏,他考入广东省韶关讲武学堂,自此投笔从戎,把“文墨香”换成了“硝烟味”。
1924年,李宗仁、黄绍竑攻取南宁,钟毅应同窗李明瑞之邀,在其部队任上尉连长;1926年北伐战争中,他随第七军出征,在德安马回岭之役里击溃敌军,助“德安大捷”载入史册;1927年龙潭战役,他与偷渡长江的孙传芳部队血战五昼夜,一身征衣染透鲜血。
从连长到军训大队长,再到广西大学军训主任,1934年,他又考入陆军大学特二期深造。
他始终没丢“读书人的根”,却把“军人的勇”练得愈发纯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钟毅的人生彻底与“救国”绑在了一起。
他任广西31军第138师414旅旅长,11月便率兵北上,守津浦路南段、阻北进日军;1938年明光池河镇血战,他与日军死磕数日,直到敌增援部队赶到才奉命撤退。
徐州会战结束后,他升任173师中将师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1939年夏,日军攻鄂北,173师奉命守随枣正面——在唐县镇、尚书店一带,钟毅带着将士们与敌反复冲杀,刀光剑影里,日寇死伤惨重,最终溃退回武汉。
这场“新唐大捷”,是河南正面抗日战场的第一次胜利!
消息传开,各大报纸争相报道,仅国民党中央社就连发9篇新闻稿,钟毅也因指挥有方、身先士卒,获军委会陆海空军甲等奖状。
可胜利的代价从来沉重。
1940年4月,日军卷土重来,第二次随枣战役打响。
5个师团的敌军带着精良机械化装备压境,钟毅率173师与藤田师团血战七天七夜,草店之战虽胜,却陷入了敌军的合围。
他奉命掩护第十一集团军主力撤退,带着部队袭扰敌交通、与敌周旋,可友军未按计划支援,日军的联合兵种如潮水般猛扑过来。
部队被冲散,军师联络中断,钟毅率左翼纵队往太平镇与苍苔之间转移,却在5月9日被日军大部队包围。
骑兵冲杀、炮火轰炸,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到最后,只剩一排手枪卫士跟着他。
转至唐河苍台镇附近时,千余日军骑兵再扑上来,钟毅右胸中弹,血染衣襟——他知道,报国之日到了。
把作战资料、信件、日记本和私章埋进芦苇丛,他仰天长啸:“中华民族奋起呀!抗日必胜,建国必成!”
随后举枪自戕,时年39岁。这位总把“岳飞、文天祥”挂在嘴边的儒将,终究活成了自己偶像的模样。
198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2014年,他入选“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历史从未忘记,那个既会写诗又能打仗的广西将军。
从关帝庙到“钟毅中学”
钟毅殉国的消息传开时,大江南北都浸在悲痛里。
延安的八路军与百姓自发办了追悼会,一千多人挤在会场,有人举着“抗日英雄钟毅不朽”的牌子哭红了眼。
在延安,朱德总司令带着谭政、萧劲光等人亲自参加追悼会。
而在他牺牲的唐河,人们想的是:要让这片土地永远记得他。
当时唐河湖阳区区长杜景星牵头,找了9个人一起成立董事会,又辗转联系上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为纪念钟毅将军,用他的名字办所学校吧!”这个想法一提,立刻得到了响应。
校址选在了湖阳东北蓼山西麓的关帝庙,32间庙房成了最初的校舍;资金靠个人捐款和地方筹集,李宗仁捐建了“德邻训育楼”(李宗仁字德邻),孙连仲捐建了“仿鲁图书馆”(孙连仲字仿鲁),55军军长曹福林捐建了“乐山铭教楼”(曹福林字乐山);阵亡将士的抚恤金、30军军长池峰城的大笔捐款,又建起了东西“歌德楼”和东西“十字楼”。
到最后,校舍扩到120余间,占地60亩,还有苍台100亩、荆爬沟30亩、祁仪80亩公田作校产——田里的收成归学校,成了稳定的经费来源。
孙连仲亲笔题写“钟毅中学”校名,池峰城为“仿鲁图书馆”题字,还给老师题了“坐卧起行”四字;李宗仁送来了亲笔题字的锦旗,钟毅的弟弟钟纪则写下《故陆军中将钟天任平生事迹》,作为学生入学必读的材料。
1941年春,学校建成,经原河南省教育厅备案,正式命名为“河南省备案河南省私立钟毅中学”——这所初级中学,成了唐河人纪念钟毅最实在的方式。
从1941年秋招生到1947年停办,7年间招了7届学生,每届两班、每班40人,生源多来自唐河南部和湖北枣阳北部。
学生每期交150斤小麦当杂费,课程开得扎实:国文、英文、几何、代数、物理、化学……连动物、植物都教。
1942年还加了个职业班,38个学生学酿造、卷烟,甚至能自己造酒精、肥皂、雪花膏,把“学以致用”落在了实处。
那时的学校有校规、校纪,还有校歌——曲用国民党国歌的调,词是“我们钟公,壮哉一生,豪气如长虹……”
新生入学,先读钟毅的事迹:“……延至下午四时,仅剩随员33人,弹尽援绝,……拔枪自戕……”
老师讲课讲到“抗日”,总会指着窗外:“钟毅将军就是在咱唐河这片地上牺牲的,他为的就是让你们能安安稳稳读书。”
这所建在关帝庙的学校,没讲太多“神佛故事”,却把“英雄故事”种进了每个学生心里。
从校名更迭到精神永存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过了这所学校的“接力棒”。
1952年在原址扩建,改名“唐河第三初级中学”;1956年招高中班,升格为“第三完全中学”;后来几经调整,又成了“唐河第三高中”“唐河县第三初中”,1982年定名为“唐河县第三高级中学”,当地人习惯叫“湖阳三中”。
校舍一次次修葺增建,到1986年,已有12个教学班、55名教师、690余名学生,占地70亩,房舍177间——理化仪器、动植物标本、图书资料样样齐全,还办了小型印刷厂,既服务教学又勤工俭学。
教学成绩也亮眼:1976年恢复高考后,统考成绩在全区百所普通高中里排第七,1986年冲到了第三。
可“钟毅”两个字,始终是唐河人心里的牵挂。在他牺牲地苍台镇,还保留着一座衣冠冢。
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县政府决定:恢复“钟毅中学”校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亲笔题写了校名,那几个厚重的字被刻在校门上方,像是对八十多年前那段往事的回应。
当年李宗仁题写的“河南省私立钟毅中学校”匾额虽已老旧,却被妥善保存着,成了最珍贵的“校史文物”。
2010年,唐河县第三高级中学撤销,原校址成了“湖阳镇第一初级中学”。
校名变了,可走进校园,老师们仍会给学生讲钟毅的故事:讲他写的诗,讲他守的城,讲他最后那句“抗日必胜”。
校园里的宣传栏里,贴着钟毅的生平,配着他殉国前的照片——那个穿着军装、眼神坚毅的将军,仍在“看着”这所学校里的孩子。
如今再问“这所学校为何特殊”,答案其实很明了。
它特殊在“起点”——不是为了单纯办学而建,而是为了“记住一个人”。
从关帝庙的32间房,到李宗仁、孙连仲捐建的教学楼,每一块砖都浸着“纪念”的心意;它特殊在“传承”——八十多年里校名几变,可“钟毅”的故事从没断过,从1941年的入学必读材料,到如今课堂上的“红色教育”,英雄的精神总在被反复提起。
它更特殊在“意义”——它不是冰冷的纪念碑,而是“活的载体”:钟毅当年守土卫国,是为了“让百姓安身”;如今这所学校教孩子读书,是为了“让精神安魂”。
就像钟毅将军名字里的“毅”——“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用生命诠释了“弘毅”;而这所学校,正带着他的名字,把这份“弘毅”传给一代又一代孩子。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纪念:英雄从未远去,他的故事在课堂里,他的精神在少年们的眼睛里,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正长着新的希望。
来源:俯仰人间今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