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该被遗忘的朝代:五代十国,一段比三国更精彩的乱世传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5:05 1

摘要:朱温出身贫寒,早年游手好闲,却在黄巢起义时加入义军,凭借勇猛善战和狡黠多谋,迅速崭露头角。但随着局势变化,他敏锐察觉到黄巢起义军的颓势,毫不犹豫地背叛旧主,投靠唐朝。唐僖宗大喜,赐名朱全忠,期望他能成为唐朝的忠诚守护者。

大唐盛世,在黄巢起义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而朱温,这个从黄巢起义军走出的叛徒,却在乱世中悄然崛起,成为了改写历史的关键人物。

朱温出身贫寒,早年游手好闲,却在黄巢起义时加入义军,凭借勇猛善战和狡黠多谋,迅速崭露头角。但随着局势变化,他敏锐察觉到黄巢起义军的颓势,毫不犹豫地背叛旧主,投靠唐朝。唐僖宗大喜,赐名朱全忠,期望他能成为唐朝的忠诚守护者。

然而,“朱全忠” 一点也不忠。他利用唐朝赋予的权力和军队,不断扩充势力,在与其他藩镇的争斗中逐渐脱颖而出。公元 904 年,他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随后残忍杀害昭宗,立年幼的唐哀帝为傀儡。三年后,朱温撕下最后的伪装,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宣告了大唐帝国的彻底覆灭。

从农民起义军将领到唐朝节度使,再到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用 30 年时间完成了惊人的逆袭。但他反复无常的行径,被时人唾弃,也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埋下了第一颗 “毒”。后梁建立后,各地藩镇纷纷效仿,称帝建国者不在少数,华夏大地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与分裂。

就在朱温建立后梁,中原陷入混战之时,北方草原上的沙陀族悄然崛起,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史称 “沙陀三王朝”,以剽悍的草原铁骑重塑了中原格局。

沙陀族原本是西突厥的一个小部落,长期生活在今新疆东部的沙漠地带,因其居住地有大碛(沙漠),故号 “沙陀突厥”。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对边疆控制减弱,沙陀族趁机内迁,逐渐在中原地区崭露头角。他们凭借着天生的骑射优势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成为唐朝末年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李克用是沙陀族崛起的关键人物,他独眼善战,麾下的沙陀骑兵更是勇猛无比,被称为 “鸦军”。黄巢起义时,李克用率领沙陀骑兵南下,协助唐朝镇压起义,因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成为唐末最强大的藩镇之一。此后,李克用与朱温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争霸战争,虽然最终未能击败朱温,但他为沙陀族在中原地区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立下 “三矢之誓”,要求他完成三件大事:消灭世仇朱温建立的后梁;铲平刘仁恭的燕政权;击败契丹国。李存勖牢记父亲的遗志,经过多年征战,逐一实现了这些目标。公元 923 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定都洛阳,灭梁后,他基本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后梁短暂的统治。

然而,李存勖在位后期却逐渐昏庸,沉迷于声色犬马,宠信伶人,疏远功臣,导致朝政腐败,民怨沸腾。公元 926 年,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后唐陷入内乱。仅仅 13 年后,后唐就被沙陀族另一位枭雄石敬瑭推翻。

石敬瑭为了夺取皇位,不惜向契丹耶律德光称臣,割让燕云十六州,甘愿做 “儿皇帝”。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石敬瑭的这一卖国求荣之举,不仅让中原地区直接暴露在契丹铁骑的威胁之下,也为后世带来了长达数百年的边患,被后世骂得狗血淋头。

后晋在石敬瑭死后,很快就陷入内乱。公元 947 年,契丹灭晋,后晋仅存在了 11 年就宣告灭亡。但沙陀族的传奇并未就此终结,同年,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不过,后汉同样命运多舛,刘知远在位仅一年就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后,猜忌大臣,引发内乱。公元 951 年,后汉大将郭威起兵反叛,后汉灭亡,国祚仅 4 年。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吴越国宛如一股清流,偏安于东南一隅,以 “躺平式治国” 的姿态,享受着难得的和平与繁荣,堪称 “佛系王国”。

吴越国的开国之君钱镠,出身贫寒,早年贩盐为生,后投身军旅,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唐末的乱世中崛起,逐渐占据了以杭州为中心的两浙地区。907 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钱镠被封为吴越王,正式建立吴越国。

钱镠深知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因此他制定了 “保境安民” 的国策,避免与中原政权和其他割据势力发生大规模冲突。他多次拒绝部下称帝的建议,始终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先后向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表示臣服,以换取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在内部,钱镠则大力发展经济,兴修水利,修筑海塘,疏浚西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杭州在他的治理下,从一个边陲小城逐渐发展成为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的繁华都市,为日后 “人间天堂” 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

钱镠去世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国策,继续奉行 “保境安民”,使吴越国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得以长治久安。吴越国历经三世五王,共存在了 72 年,是十国中享国最久的政权。在这 72 年里,吴越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了乱世中的一片乐土。

978 年,北宋统一大势已成,吴越国末代君主钱弘俶为了避免战争,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决定 “纳土归宋”,将吴越国的土地和人民和平地交给了北宋。吴越国的和平归附,不仅使吴越地区免受战火的蹂躏,也为北宋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五代十国的南方,有一个堪称奇葩的政权 —— 南汉,它以其荒诞不经的统治,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颗 “闪耀” 的 “奇葩”,被后人戏称为 “太监王国”。

南汉的开国皇帝刘龑,原名刘岩,是唐末岭南节度使刘隐的弟弟。刘隐去世后,刘岩继承了他的职位,并于 917 年称帝,建立南汉,定都番禺(今广州)。刘龑在位期间,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如发展经济、加强军事等,但他生性残暴,猜忌心重,喜欢用酷刑来镇压百姓和官员,使得南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刘龑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南汉的朝政也因此陷入了混乱。到了南汉后主刘鋹即位时,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刘鋹年仅 16 岁就登上了皇位,他生性懦弱,昏庸无能,将朝政大权全部交给了宦官龚澄枢、陈延寿等人。这些宦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排斥异己,陷害忠良,使得南汉的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刘鋹更是想出了一个荒唐至极的规定:凡是考中进士的人,想要做官必须先阉割,就连和尚道士想要与他谈禅论道,也得先阉割了再说。在他看来,百官们有家有室,有妻儿老小,肯定不能对皇上尽忠,只有太监无牵无挂,才能全心全意服侍君主。于是,南汉几乎成为阉人之国,时人称未受阉割之刑的人为 “门外人”,而称已阉割者为 “门内人” 。

在这种荒诞的政策下,南汉的官员们大多是宦官或被阉割的士人,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和黑暗之中。刘鋹则整日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他还喜欢观看罪犯被猛兽撕咬的场景,以此为乐,其残暴程度令人发指。

970 年,北宋派大将潘美率军攻打南汉。此时的南汉,由于长期的政治腐败和军事荒废,已经不堪一击。宋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南汉的大片领土。971 年,刘鋹见大势已去,只好向北宋投降,南汉宣告灭亡。从 917 年建国到 971 年灭亡,南汉仅仅存在了 54 年,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之一。

在五代十国的动荡岁月里,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变革正在华夏大地悄然上演 —— 经济重心南移。这一时期,南方的割据政权纷纷致力于经济建设,南唐兴修水利、闽国开垦荒地、吴越发展海外贸易,共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崛起,为日后宋朝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

南唐,这个以江南为根基的政权,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李昪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水利措施,如疏浚河道、修筑堤坝,使得南唐境内的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发展。据史料记载,南唐时期,丹阳练湖得到了大规模的整修,“筑塞环岸,疏凿斗门”,使其恢复了水利功能,可灌溉丹阳、金坛、延陵等县万顷良田 。水利设施的完善,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如茶叶、桑树等,为南唐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闽国则把目光投向了荒地的开垦。当时,福建地区地广人稀,大量土地尚未开发。闽国统治者鼓励民众开垦荒地,给予他们土地所有权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原移民南下。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与当地居民共同努力,将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在开垦过程中,闽国还注重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修建了许多小型水利工程,保障了农田的灌溉需求。经过多年的努力,闽国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产量显著提高,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开始向外输出粮食,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吴越国,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钱镠在位时,积极开辟海上航线,加强与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他还在杭州、明州(今宁波)等地设立了专门的贸易机构,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吴越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海外市场上备受青睐,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同时,海外贸易也为吴越国带来了丰富的物资和财富,促进了国内商业的繁荣。据记载,吴越国的商船远达日本、高丽等地,“航海所入,岁贡百万”,其海外贸易的繁荣可见一斑。

这些割据政权的努力,使得南方经济在五代十国时期得到了飞速发展,逐渐超越北方,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奠定了基础。

当北方陷入战乱的深渊,百姓流离失所,文化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时,南方的南唐却在秦淮河畔孕育出了璀璨的词坛明珠,李煜与冯延巳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两颗,他们以独特的词风,在乱世中实现了艺术的突围,让五代成为词体成熟的黄金时代。

冯延巳,身为南唐宰相,虽在政治上并无太大建树,但其在词坛上的地位却举足轻重。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情感细腻而深沉,语言清丽流转,既继承了花间词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开创了北宋一代词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他的代表作《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以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开篇,将那种难以言说的闲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更是将词人借酒消愁、不惜憔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

而李煜,这位南唐后主,虽亡国被俘,却以其绝世才情,在词的创作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词前期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后期则因经历了亡国之痛,词风陡然转变,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身世的感慨,情感深沉而悲痛。王国维评价他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将亡国之痛、人生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千古绝唱。

李煜与冯延巳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词,让人们看到了在乱世之中,文学艺术依然能够绽放出绚烂的光彩,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瑰宝。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后周世宗柴荣宛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黑暗的夜空,虽然在位时间短暂,却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欧阳修称为 “五代第一明君”。而高平之战,正是他登上历史舞台的关键一战,也是他人生逆袭剧本的开篇。

柴荣,这位被郭威收养的孤儿,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跟随郭威南征北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政治智慧。公元 954 年,郭威病逝,柴荣继位,成为后周的第二位皇帝。然而,他的登基之路并不平坦,北汉主刘崇认为有机可乘,便联合契丹,举兵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后周。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柴荣力排众议,决定御驾亲征。这场战役,对于初登皇位的柴荣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他深知,此战若败,后周将面临灭顶之灾;若胜,则可稳固自己的统治,为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战斗打响后,后周军队一度陷入困境。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导致右军溃败,数千步兵解甲投降。在这危急时刻,柴荣亲自率领亲兵,冒着矢石出阵督战。他的英勇表现,极大地鼓舞了后周军队的士气。此时,还是禁军将领的赵匡胤,挺身而出,招呼同伴向前冲锋,并请张永德率军从左翼出击,自己则率领右翼部队奋勇杀敌。赵匡胤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后周士兵们见主将如此勇猛,无不以一当百,拼死力战。在他们的顽强抵抗下,北汉军队逐渐抵挡不住,阵势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本刮着的东北风突然转为南风,后周军队借助风势,猛烈进攻。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瞬间陷入了混乱。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汉主不听他的劝告,便先率领契丹骑兵撤退了。失去了契丹援军的支持,北汉军队彻底崩溃,刘崇仅率领百余骑兵狼狈逃脱。

高平之战,柴荣以少胜多,击败了北汉和契丹的联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柴荣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也让他在军队和百姓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战后,柴荣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淘汰了老弱病残,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将领,使得后周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还大力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推行改革,为后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柴荣的这些举措,无疑为后来赵匡胤的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他所打造的强大后周,成为了赵匡胤建立北宋的坚实基石。若柴荣不是英年早逝,或许统一中原的历史将提前改写。

公元 960 年,历史的车轮来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正当后周君臣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时,边境突然传来急报,称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赵匡胤,这位在后周崛起的军事将领,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军队中的威望,早已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时机的到来。当大军行至陈桥驿时,一场精心策划的兵变悄然上演。

当晚,赵匡胤的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们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兵变一触即发。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假装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 “惟命是听”。

赵匡胤就这样在众将士的簇拥下,完成了 “黄袍加身” 的戏剧性一幕。随后,他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早已是他的 “结社兄弟”,他们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 “宋”,仍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陈桥兵变,这场看似偶然的军事政变,实则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艺术。他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局势和将士们的心理,兵不血刃地完成了政权的更迭。更难能可贵的是,赵匡胤在登基后,并未对后周皇室赶尽杀绝,而是给予了他们相对优厚的待遇,封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对柴氏子孙也多加优待。这一做法,不仅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赢得了民心,也为北宋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场充满戏剧性的兵变,终结了长达 53 年的五代更替,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 文治武功并重的宋王朝。赵匡胤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那个结束乱世、开创盛世的关键人物。他的 “杯酒释兵权” 等一系列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为北宋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五代十国,这个看似黑暗混乱的时代,实则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一次淬火重生。从朱温的反叛到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段历史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它告诉我们,乱世中的人性挣扎、文化交融与制度创新,才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深层动力。正如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五代十国的历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它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也能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启示。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