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流转,北京时间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迎来白露节气。古人有言:“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意味着寒气渐长,暑热渐消。
时间流转,北京时间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迎来白露节气。古人有言:“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意味着寒气渐长,暑热渐消。
白露一到,白天依旧有阳光的热意,夜晚却凉意渐浓。人们常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正是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的写照。冷空气由守转攻,天地间的气息,正在从盛夏的炽热走向仲秋的清凉。
农事方面,白露正是收与种的交接点。玉米、甘薯等作物进入成熟期,农人要加紧收获。与此同时,还要送粪翻地,为冬小麦的播种做准备。可以说,白露既是收成的时节,也是谋划来年的关键节点。
古籍中记载:“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意思是露水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晶莹如霜。白露由此得名,也是热与凉的分水岭。天地肃然,凉气渐显,秋天真正进入中段。
自然在这一天展现出三候之景:“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南飞,燕子辞别,留在北方的鸟类也开始储备食物。人们从鸟的行迹中,看到了季节更替的节奏。
在习俗上,白露也颇具特色。人们会祭祀禹王,祈求风调雨顺;也会饮白露茶、啜米酒、吃番薯,以此寄托丰收与安宁。节气不仅是气候的转折,更是农人生活与文化记忆的重要一环。
特点一:今年是“早白露”
北京时间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迎来白露节气。通常白露在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今年却提前出现在七月,因此被称作“早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白露,八月节。”可见今年的节气略显特殊。
民间有句话:“早白露不穿袄,晚白露天气寒。”意思是说,白露来得早,天气往往还带着温热,人们无需过早添衣;若来得晚,凉意更重,夜里已能感到寒气袭人。
白露作为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最大的特点便是昼夜温差渐大。白天依旧阳光热烈,入夜却凉风习习。古人称“白露为朝霜”,露凝而白,正是冷热交替的象征。
对农人而言,这个节点更是关键。早白露往往意味着田间作物尚有时日可供生长,农事安排稍显宽裕;而晚白露则提醒加快脚步,抢收抢种,避免寒意过早压下。节气既是时令的标志,也是农耕的坐标。
特点二:今年是“下午白露”
北京时间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白露节气如期而至。古人早就发现,节气并非虚设,而是精确到时辰,与地球公转和太阳位置密切相关。当天斗指庚,太阳到达黄经165°,便是白露的时刻。
古人还把交节时间分为“上午白露”和“下午白露”。今年交节在16时52分,正是“下午白露”。民间有话说:“上午白露雨水足,下午白露旱断河。”虽带夸张,却道出了降雨多少与节气时辰的关系。
白露是冷热交替的分界,昼夜温差加大,露凝而白。若是“下午白露”,往往意味着雨水偏少,农人需防干旱。古人总结经验,将时辰与气候对应,便于农事安排。
对农人来说,白露既是时令的提醒,也是耕作的依据。是多雨还是少雨,不仅关乎秋收进度,还影响来年的播种。正所谓“人勤在时,地利随天”,顺应天时,才能稳住收成。
故,今日白露,今年恰逢“早白露”。古时没有天气预报,先人们在长期农事中积累了不少看天经验,用来推测未来的冷暖变化,好提前安排农活。民间常说:“白露出三象,遍地起坟头。”这话是什么意思?不妨听听老一辈人的说法。
农谚有言:“白露出三象,遍地起坟头。”其中的“三象”指的是白露节气里若出现几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往往意味着年景不佳。白露时节,冷热交替,天气变化对庄稼影响极大。
粮食是立身之本,若在关键节点受损,收成难免不足。古人感叹“民以食为天”,一旦减产,生活就会陷入困境。农谚用沉重的比喻,警示人们要倍加留心。
白露之后,昼夜温差增大,若遇连阴或骤冷,容易让庄稼减产。农人观察天地,发现气候与收成息息相关,于是将经验凝练成简短的谚语,以便世代传承。
这句话不仅是自然规律的提醒,也是对农耕社会的写照。白露一到,农人望天而作,顺应时令,才可能避免损失。正如古人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顺势而为,方能安稳度秋。
所以,“白露出三象”,指哪三象?
民谚有言:“白露一场风,田里一场空。”意思是白露前后若遇大风,农民可能落得颗粒无收。白露正值农忙,田间作物沉甸甸挂满枝头,这时候风来得最让人担心。
进入白露,全国各地陆续进入秋收阶段。稻谷、玉米、高粱、棉花都已成熟或将成熟,一旦大风袭来,容易造成倒伏,谷穗折断,影响收成。古人道“庄稼怕风”,正是此理。
大风不仅能吹倒作物,还常伴随干燥天气。水分加速蒸发,籽粒未灌浆完全就失了润泽,容易干瘪,甚至引发秋旱,直接影响产量,这对农人而言无异于重击。
若风雨相随,影响更甚。雨水浸泡的籽粒容易发芽、霉烂,“白露风加雨,好谷烂地里”,形象地说出了收成受损的无奈。丰收在望,却可能化作泡影。
在古代,白露大风被看作威胁丰收的信号。甚至有“白露出三象,遍地起坟头”的说法,表达的是农民对风雨无常的敬畏。粮食若减产,百姓生活自然艰难。
农谚里还说:“白露西北风,冬天多雨雪;白露东风来年旱。”可见人们通过风向来推测天气。虽说如今农业技术进步了,但白露大风仍旧提醒人们,节气里的自然变化,始终与农事紧紧相连。
老人常说:“最怕白露一日雨。”意思是白露当天若遇降雨,往往意味着这个节气里可能会连绵不断。白露正是秋收的要紧时刻,天气好坏直接关系到收成和收获的进度。
一旦持续降雨,作物容易倒伏,甚至受潮发霉。就算勉强收割,也因无法及时晾晒而出现发芽、腐烂的风险。农人感叹:“白露雨烂米”,说的正是这种无奈。
在田间劳作的人都清楚,晴天才有收成的保障。古人说:“白露晴天,有米无缸;白露下雨,有缸无米。”意思是秋收能不能顺利入仓,全看白露这几天的天气如何。
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乡里人常靠观察自然来判断。比如燕子在白露时应南飞,如果仍低空盘旋,多半预示着雨势难停。蛤蟆若成群爬上田埂,也往往意味着潮湿天气要来。
白露既是节气的节点,也是农事的考验。农人望天叹息,深知“一日秋雨一日寒”,也懂得在风云变幻之间,收成全系于天时。节气里的雨水,不只是凉意,更牵动着粮仓的希望。
白露节气,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古籍中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意思是白露之时,露水繁盛,人们用器皿收集,象征着秋意渐浓,也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节令风俗。
所谓清露,其实是昼夜温差拉开后形成的自然景象。白天热气蒸腾,夜晚气温骤降,水汽凝结在花草叶片上,晶莹剔透。人们说“收清露知秋意”,正是借自然变化来感受四时更替。
但若到了白露却不见露水,就不算好兆头。农谚有言:“白露出三象,遍地起坟头。”其中之一就是指白露不现。这意味着昼夜温差不足,农作物缺少了养分积累的契机。
昼夜温差大,谷物才能饱满,果实才会香甜。若温差小,不仅影响品质,还可能导致雨水增多。持续阴雨,会让收割与晾晒大受影响,这在秋收时节无疑是农人的忧虑。
露水其实是节气正常运行的表现。它告诉人们,秋风已至,季节进入收获的节奏。古人观察自然,总结经验,把这种变化与农事紧密相连。
正如诗句所言:“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白露之时见“白露”,不仅是秋景的美丽画卷,更是丰收在望的自然信号。
总结:今日白露,今年属“早白露”。老人常言:“白露出三象,遍地起坟头。”虽非定论,却是古人经验的积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农谚虽短,却有深意,咱们也要理性看待,你觉得呢?
来源:一点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