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医疗问责机制自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重罚责任事故、轻处技术事故”的原则逐渐异化,导致系统性管理漏洞被转嫁为医护人员个人技术过失,加剧医患对立。
中国医疗问责机制自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重罚责任事故、轻处技术事故”的原则逐渐异化,导致系统性管理漏洞被转嫁为医护人员个人技术过失,加剧医患对立。
大家好,这里是天斗医号患者权利保护组。我是北京的医疗纠纷律师宋中清。
以下是这个甩锅医生技术过失机制演变的核心矛盾及影响分析:
#医法清说#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带来的破坏##莫让医疗纠纷演化为个人恩怨#
一、 问责机制的异化与核心矛盾
责任性质混淆与“甩锅”现象
《条例》取消原“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的明确区分,改由医学会专家组无记名投票鉴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但甩锅制度不区分事故性质,导致违法违规行为被降格为技术过失。
例如,超范围执业、伪造病历等明显违法行为,常通过“医疗过错参与度鉴定”被定性为技术争议,责任比例被限制在50%以下,变相规避刑事追责。
系统性问题个人化
数据显示,87.1%的医疗损害源于管理漏洞(如制度缺陷、资源调配失当),仅12.9%归因于医护人员技术操作。
医院常将赔偿责任甩锅转嫁给医生(如主刀医生承担赔款5%、科室承担30%),但医生单次手术收益不足千元,风险收益严重失衡。
伦理过失被长期忽视和甩锅
知情同意权剥夺、过度医疗等伦理失范行为(如虚构手术指征牟利),未被纳入事故核心追责范围。湖北黄石某医院125份病历中113份存在系统性欺诈,却仅以“个别医生医德问题”轻描淡写处理。
二、 医疗纠纷“预防化”的负面影响
医患冲突激化
责任认定模糊导致患者将矛头指向一线医生。例如周口邵医生因三起合规纠纷遭网曝坠亡,事后证明主因是家属将系统性责任归咎于个人。
患方维权转向“按曝分配”:通过直播施压、信访投诉等非法律途径索赔,医院为息事宁人赔款后,再向医生追偿。
防御性医疗泛滥
医生为避责增加非必要检查、推诿高风险患者。某儿科医生坦言“看病需与算法博弈”,过度依赖AI诊断削弱临床判断。
法律程序空转
法院常强制启动“过错参与度鉴定”,将违法行为降级为技术争议。鉴定机构对致死案件的责任比例设50%上限,变相稀释责任。
医法清说74:错配23年能否回归重罚责任事故轻饶技术过失正道?上
来源:宋中清医疗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