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自己能喝、酒量大,不在意那几口白的、红的、啤的。但作为医生,我必须提醒你,一旦身体出现这5种表现,说明你和酒之间,已经不是“朋友关系”了,而是敌对状态。
很多人以为自己能喝、酒量大,不在意那几口白的、红的、啤的。但作为医生,我必须提醒你,一旦身体出现这5种表现,说明你和酒之间,已经不是“朋友关系”了,而是敌对状态。
这个时候,再喝一滴,就不是享受,而是伤害。
我们临床上早就发现,长期饮酒者在肝功能、神经系统、代谢通路上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特别是当身体发出一些看似“小毛病”的信号,其实已经进入危险区。
你以为是累着了,但其实是酒精已经在慢慢摧毁你的器官。
第一个表现是晨起手抖、焦虑、出汗。这不是单纯戒断反应,而是酒精已经干扰了中枢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平衡。
研究指出,慢性饮酒者大脑GABA系统受损,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02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饮酒成瘾者中有超过68%在清晨出现中枢兴奋性异常症状,严重者还会伴随心率快、血压升高、情绪激动等表现。
第二种情况是肝区隐痛或饭后腹胀。你以为是吃多了,但其实是肝细胞已经开始变性或脂肪沉积。
脂肪肝不是胖人的专利,酒精性脂肪肝更“安静”更危险。肝脏没痛觉神经,等你感觉不舒服时,往往已经是肝包膜牵拉或肝功能异常的结果。
长期饮酒者中,近四成会发展为酒精性肝炎,再往后就是不可逆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第三种表现是睡眠紊乱、夜间惊醒、做梦频繁。很多人以为喝酒助眠,其实正好相反。酒精虽然能抑制大脑短时兴奋,让你昏沉入睡,但会破坏正常的睡眠结构。
它会抑制深睡眠阶段,缩短快速眼动时间,导致睡眠质量极差。
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的大样本调查显示,长期饮酒者中,超过72%存在中重度睡眠障碍,这不仅影响精神状态,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第四个是脸颊潮红、心跳加快、稍微喝就醉。这不是酒量变差,而是乙醛脱氢酶活性下降,也就是身体代谢酒精的能力已经在崩塌。
乙醇被分解成乙醛,乙醛有毒,正常人能快速代谢掉,但酒精损伤肝脏之后,这个过程就变慢了。
乙醛在体内堆积,会导致细胞氧化压力上升,诱发DNA突变,这正是酒精相关癌症发生的根源。
第五个表现是记忆力减退、反应变慢、情绪易怒。你以为是老了,其实是酒精对大脑海马体和额叶功能的毒性作用。
长期饮酒者在脑影像检查中会出现额叶萎缩、脑沟加深、白质减少。2024年复旦大学神经内科的一项研究指出,酒精相关脑萎缩与老年痴呆发病呈明显正相关,且不可逆。
这不是记性差,是大脑真的“被泡坏了”。
你以为这些问题还离你很远,但其实每一次喝酒,身体都在默默承受代谢的代价。酒精不是简单的饮料,它是中枢抑制剂,是肝脏毒物,是细胞突变的诱因。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明确指出,酒精与至少7种癌症风险高度相关,包括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口腔癌、咽喉癌、胃癌,且无安全饮酒量可言。
你以为“我只是小酌”,但肝脏不这么想。哪怕只有一口,乙醇进入血液后就会在肝脏中被大量消耗氧气、酶系统、抗氧化物质来分解。
而且每个人的酒精代谢能力不同,基因差异决定了你对酒精的承受力。有人一喝就脸红,那是乙醛代谢能力差的人群,长期饮酒患癌风险是正常人的三倍以上。
有些人还抱着“喝点养生”的想法,那我只能直说,红酒也好,黄酒也好,哪怕再昂贵的酒,本质都是乙醇。
喝酒的理由千千万,身体的代谢路径只有一条,酒精就是酒精,没有例外。2023年《中国酒精消费与健康风险评估报告》明确指出,酒精摄入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呈J型曲线,过量必然损害健康,微量也非无害。
很多人问我:那我是不是只能一辈子滴酒不沾?如果你身体已经出现上述5种表现,那答案是肯定的。
你不是戒不掉,你是身体已经不允许你再碰酒了。这个时候戒酒不是选择,而是必须。再喝一口,可能就把本来还能修复的器官彻底推向崩溃。
当然戒酒不容易,酒精依赖已经被列入精神心理疾病类别。它不是意志力差,而是大脑奖赏系统被酒精“绑架”了。
像戒烟一样,戒酒也需要专业干预、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甚至药物辅助。
2022年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随访研究发现,系统干预下的酒精依赖者一年内复饮率从78%降到39%,这说明,科学戒酒是有效的,但前提是你愿意求助。
你不是非得等到肝硬化、脑萎缩、肿瘤确诊才开始后悔。现在就能做决定,把酒杯放下,把健康捡回来。不是所有人都能戒酒成功,但你至少可以从今天这一口开始不喝。
哪怕你已经喝了几十年,也永远不晚,只要你愿意停下。
你以为喝酒是放松,其实是身体在崩溃前给你的一点点麻痹。你以为是助兴,其实是把明天的代价提前透支。你以为还能慢慢改,其实是身体已经一点都等不起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酒精消费与健康风险评估报告》国家疾控局慢病中心2023年
2. 《酒精相关认知障碍与脑萎缩机制研究》复旦大学神经内科2024年
3. 《中国睡眠与饮酒行为大数据分析》中国睡眠研究会2022年
来源:陆医生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