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文学首席作家||余广银:万佛湖游记——碧波载史,清流润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00:14 1

摘要:万佛湖景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镇。作为国家 5A级景区,它巧妙地将山水风光的灵秀、水利工程的雄伟与人文历史的厚重融为一体,因而素有“合肥的后花园,安徽的北戴河”之美誉。

原创 余广银 天门山文学

万佛湖景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镇。作为国家 5A级景区,它巧妙地将山水风光的灵秀、水利工程的雄伟与人文历史的厚重融为一体,因而素有“合肥的后花园,安徽的北戴河”之美誉。

在这里,湖光与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天然画卷。66 座岛屿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湖面上,恰似一颗颗绿宝石点缀其中。而那全长 1000 余米的“世界第一人工土坝”,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震撼奇观。每当清晨的第一缕晨光轻柔地漫洒在万佛湖的水面上,我总会情不自禁地伫立在龙河口水库的大坝之上。此时,带着湖水潮气的东南风悠悠拂来,仿佛一双温柔的手,将远处的山影揉得朦胧而梦幻,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湖的每一缕波光,都宛如一位沉默的讲述者,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坝体上“龙河口水库”几个嵌字,虽历经岁月的打磨,已变得温润如玉,但细细端详,仍能从中窥见当年錾刻时的刚劲力道。而这湖的故事,正是从那一声声一锤一凿的铿锵声中缓缓开篇的。

石缝里长出的湖

当地的老人常常娓娓道来,万佛湖的前身是龙河口的旧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皖西地区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旱。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河床干裂得能轻易塞进拳头,两岸的稻田也干得直冒白烟,仿佛生命的希望正在一点点消逝。我曾在库区纪念馆里,看到过那时令人心酸的照片:一群群挑着水桶的农人,在干裂的土地上排着长长的队伍,水桶底部的铁环因长久的摩擦而磨得发亮,然而他们费尽周折,却只能从深井里舀起半桶浑浊不堪的浑水。

1958 年的春天,十万民工满怀豪情壮志,背着简单的铺盖卷奔赴至此。他们用扁担挑着沉重的石夯,用粗糙的麻绳捆着竹筐,在龙河口狭窄的峡谷间搭起了简陋的窝棚。这些窝棚,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堡垒,见证着他们坚韧不拔的决心。

在纪念馆的玻璃柜中,静静地陈列着一件粗布褂子。它的肘部已经磨出了透亮的洞,衣襟上还沾着暗红的泥渍,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艰辛。讲解员轻声说道,这是当年筑坝民工留下的遗物。那时,没有先进的大型机械,大坝的基石全靠民工们用肩膀一点点抬、用双手一点点扛。有一张老照片,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二十多个汉子齐心协力,用粗壮的木杠抬着丈余长的条石,石缝里的草绳深深地勒进他们黝黑的肩膀,留下一道道血痕。领头的人扯着嗓子喊着号子,那声音如同锋利的斧头,将清晨的晨雾都劈出了一道道裂缝,充满了力量与激情。

1960 年大坝合龙的那天,据说两岸的山上站满了人,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当最后一车石料被填入龙口的那一刻,汹涌的水流被硬生生地逼退,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激动地抛起草帽,有人蹲在地上,泪水夺眶而出。后来,湖水渐渐蓄满,两岸干涸的稻田重新获得了滋养,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们感念这湖的“救命之恩”,又因湖畔有万佛山,便亲切地称它为“万佛湖”。如今,在湖畔的村落里,仍能见到当年参与筑坝的老人。他们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指着自己的手背,笑着说:“这湖底的每一块石头,都认得我们的汗味。”

三岛藏韵,文脉浸波

万佛湖的水是灵动的,它宛如一位无私的母亲,不仅滋养着两岸广袤的田畴,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着千年的文脉。作为景区的核心区域,湖中的燕子岛、周瑜岛、万佛岛犹如三颗璀璨的绿珠,巧妙地串起了湖的人文脉络。

每次从景区游船码头登船时,我总会遇见老友周歧锐。他比我年长几岁,经营着一家文旅公司,但却总爱来码头转悠,他说这里能“沾沾这湖的灵气”。游船的白漆船身与波光粼粼的水色相互映衬,广播里循环播放着景区的介绍。船娘那温软的乡音,与潺潺的水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动听的歌谣,比那些刻意准备的导游词更具感染力。“先去周瑜岛吧,”周哥总是热情地提议,“那岛的石头缝里,都渗着墨香。”

周瑜岛临湖处,有一块天然的巨石,相传是周瑜年少时的读书台。石面虽被岁月的风雨打磨得平滑如镜,但仔细观察,仍能清晰地辨出人工凿刻的痕迹。周哥指着石缝里的刻字,眼中闪烁着光芒,说道:“你看这‘书’字,笔锋里带着一股英气,恰似他后来领兵作战时的剑影,刚劲而洒脱。”他在湖边生活了大半辈子,肚子里藏着满湖的故事。早年湖水较浅的时候,有人曾在石台下捡到过残破的竹简,可惜由于长时间被水浸泡,竹简已经腐朽不堪,仅能勉强辨出“兵法”二字。这一发现,仿佛为那段历史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游船缓缓向湖心驶去,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芦苇荡,便来到了燕子岛。岛上最热闹的地方当属百鸟园,蓝孔雀、白孔雀等珍禽在这里悠然栖息。它们或优雅地踱步开屏,展示着自己绚丽的羽毛;或轻盈地振翅低飞,仿佛在与游人嬉戏。游人可以隔着低矮的围栏,近距离观察它们灵动的身影,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几步之遥便是李公麟馆,馆内精心陈列着这位宋代书画家的摹本画作与生平史料。驻足在《五马图》的复刻卷轴前,时光仿佛倒流,仿佛能看见千年前他挥毫泼墨时的衣袖翻飞,感受到他笔下的神韵与风采。相邻的墨禅堂则更显清幽宁静,案上的宣纸平整地铺展着,仿佛在等待着文人墨客的挥洒。墙上悬挂着当地书画家的作品,墨香与湖风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引得不少游客纷纷驻足临摹,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周哥指着堂前的砚台,笑着说:“这岛的灵气,一半在鸟羽上,一半在墨汁里。”

最西侧的万佛岛,是湖心的制高点。山顶的观音像静静地迎着朝阳,衣袍上的金箔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倒影投在湖里,宛如一朵盛开的金莲,圣洁而美丽。岛上的石阶旁,开满了金黄的野菊。秋风轻轻一吹,细碎的花瓣如同雪花般飘落,落在游人的肩头,仿佛是大自然给予的一份温馨的礼物。周哥弯腰拾起一片花瓣,指着它对我说:“这花比城里的玫瑰实在多了,不娇贵,还能泡茶喝,别有一番滋味。”

清流润万家,烟火绕船头

周哥常常感慨地说,万佛湖的水是有性子的。它既像一位勤劳的农夫,养得了两岸的田畴;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养得了这里的人。从大坝往下游望去,灌溉渠如一条银色的丝带,沿着田埂蜿蜒伸展,将湖水的滋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一寸土地。两岸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稻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滚进土里时,能隐隐听见“吱呀”的轻响,宛如土地在畅快地饮水,享受着这份滋润。我曾查阅过资料,这湖的灌溉渠网可惠及皖西百万亩良田。每到稻谷成熟的季节,那一片片金灿灿的稻浪,就像一幅壮丽的画卷,一直铺展到天边,让人陶醉其中。

有一年秋天,我和周哥去看渠首,正巧赶上放水的时刻。闸门缓缓开启,湖水如脱缰的野马,顺着渠口汹涌而出。浪花卷着碎草,好似一匹刚解开的绿绸,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迷人的光泽。渠边的农人站在田埂上,手里的烟袋杆指着水流,脸上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那笑容仿佛能照亮整个田野。如今的万佛湖,还是合肥 50 多万市民的“大水缸”。输水管道从湖底悄然铺过,像一条隐形的银龙,默默地将清澈的湖水送进城里的千家万户。我在湖边见过输水站的工人,他们身着整齐的蓝色工装,在管道旁认真地巡检。他们的脚步轻得生怕惊扰了这一湖碧水,仿佛在守护着一份珍贵的宝藏。“这水金贵着呢,”他们总是认真地说,“得好好护着。”

湖畔烟火,滋味里的湖

这些年来,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万佛湖跑。一半是为了欣赏这里的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另一半则是为了周哥带来的那一道道美味的湖鲜。景区游船靠岸时,码头旁的农家乐里总会飘来阵阵诱人的香气。随着时令的变化,这里的滋味也各有妙处。

清明前后,野蒿刚抽出嫩绿的尖芽,店家会精心把蒿叶切碎,和着糯米面揉成一个个圆润的团子,然后下到热油里炸。起锅的蒿子粑粑,外皮金黄焦脆,内里软糯香甜。咬上一口,蒿子的清苦与糯米的甜完美融合,那是春日独有的鲜灵味道,仿佛将整个春天都吃进了嘴里。

到了秋季,湖里的鱼长得正肥,这时最不能错过的便是鱼汤泡大锅锅巴。店家的灶台就支在湖边,熊熊的火焰将铁锅烧得发白。倒上当地的菜籽油,姜片在热油中迅速煸出香味,接着把劈成两半的花鲢鱼头下锅。舀入清澈的湖水,让鱼头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炖着。等汤色熬得乳白如奶,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连汤带肉盛进粗瓷碗中。旁边必定会配上现炕的大锅锅巴,那锅巴带着柴火的焦香,边缘微微翘起,充满了诱人的气息。往热汤里一泡,锅巴瞬间吸饱了汤汁的鲜美,变得脆中带软。每一口都是湖光山色的馈赠,让人回味无穷。周哥还特别爱点一份万佛湖豆腐皮,他说这是用湖里的水点的浆,凉拌着吃,豆香里能嚼出湖水的清甜,别有一番风味。

有一回,我们在游船上欣赏日落。夕阳的余晖将湖水染成了金红色,远处的万佛岛静静地浸在水里,宛如一块被泡软的红糖,散发着温暖而甜蜜的气息。周哥从包里掏出一个饭盒,里面是已经凉透的蒿子粑粑。“你尝尝,这是你嫂子早上炸的。”他笑着说。他往湖里撒了一把米,立刻有一群鱼群欢快地游来,鱼鳞在水中闪烁着光芒,就像撒了一把碎金,美丽极了。“这湖啊,”周哥轻轻摸了摸船舷,感慨地说,“就像个老母亲,什么都给我们留着。”

暮色渐渐降临,湖畔的农家乐依次亮起了温暖的灯光。暖黄的光透过窗棂,轻柔地落在水面上,碎成一湖晃动的星子,仿佛是夜空中的繁星洒落人间。游船的马达声渐渐远去,灶间传来的叮当声、游人的谈笑声便弥漫开来,与饭菜的香气相互交织,把湖畔的夜烘得温热而惬意。我靠在船舷上,静静地听着湖水拍击船身的轻响,那声音仿佛是有人在耳边低声絮语,温柔而舒缓。忽然间,我仿佛明白了,这湖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筑坝人肩头的号子、三岛石缝里的文脉、农人间滚落的汗珠,还有碗里鱼头的鲜、锅巴的脆,早都已经深深浸在这碧波里,宛如一颗被清水精心养着的珍珠,越养越温润,越养越闪亮。

夜渐深了,周哥摇着他公司的小船送我上岸。船桨轻轻划动,搅碎了水里的灯影,那光影碎了又圆,圆了又碎,恰似撒了满湖的小月亮,梦幻而迷人。我望着远处的大坝,坝上的灯光在水里牵出一条明亮的光带,一头系着当年錾刻石碑的凿声,那是历史的回响;一头连着此刻岸边的烟火,那是生活的温暖。这条光带静静地淌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万佛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忽然想起周哥说的:“这湖的水,是活的。”是啊,这活水藏着历史的根、土地的情,还有万家灯火的暖,像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在皖西的山水间轻轻回荡,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传递着生命的力量。

作者简介:余广银,男,大学学历,师从著名作家裴章传先生。现为安徽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政府咨询机构对外交流合作协会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员,书法培训师(高级),书法家、摄影家,《城乡文化》微刊社副总编辑。

来源:华夏药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