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现货:从无到有 多维发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14:09 1

摘要:如今的电力现货市场,“风电”带着“绿色户口”强势入场,虚拟电厂和电动汽车反向送电成了“新晋网红”,连西北戈壁的风都能在广东的空调上“云打工”。而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持续完善,电力现货市场将更有效地发挥出资源配置优势。

如今的电力现货市场,“风电”带着“绿色户口”强势入场,虚拟电厂和电动汽车反向送电成了“新晋网红”,连西北戈壁的风都能在广东的空调上“云打工”。而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持续完善,电力现货市场将更有效地发挥出资源配置优势。

图为我国首座智能化生态电厂——华电莱州电厂。

从最初的试点城市“摸着石头过河”到全国铺开“撒种”,再到AI算法自动预判电价,十年来,电力现货市场从PPT里的“概念股”演变为以“十倍速”特效播放的故事,印证“无现货不市场”理念的深入人心。

​如今的电力现货市场,“风电”带着“绿色户口”强势入场,虚拟电厂和电动汽车反向送电成了“新晋网红”,连西北戈壁的风都能在广东的空调上“云打工”。而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持续完善,电力现货市场将更有效地发挥出资源配置优势。

助力多层次市场体系加速形成

2015年电改启动,电力市场化交易开启“加速跑”;2017年启动电力现货首批8个试点,加快探索建立电力现货交易机制;2023年,首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十年来,从省内市场到省间市场,从试点探索到全面铺开,电力现货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保供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

​据国家能源局介绍,截至目前,已有5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和1个省间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实现我国首个区域电力市场首次全域整月结算试运行,相较2015年启动改革之初,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已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其中,山西率先实现调峰与现货市场融合,广东探索引入气电参与现货市场,山东建立容量补偿机制,甘肃实现新能源和电力用户“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蒙西构建“日前预出清+实时市场”的市场架构。此外,7个省开展连续结算试运行,共21个省级现货市场开展试运行,长三角区域建立电力互济交易机制,辅助服务市场和绿证绿电市场实现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首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体系,去年夏季火电机组顶峰发电能力增加210万千瓦;山东创新容量补偿电价机制,煤电机组去年度夏负荷高峰期间机组非停和受阻率最低降至2%以内;甘肃新能源报量报价参与市场,参与用户由5家增至380多家,月度用电规模达51亿千瓦时,占全省用电量的51%。

​新一轮电改以打破省间壁垒、还原电力商品属性为突破口,逐步构建“中长期交易稳定预期、现货市场调节供需、辅助服务保障安全”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2016年,《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确立“年度+月度”合约框架,推动中长期交易电量占比稳定在90%以上;2023年,《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颁发,23个省份启动现货试运行,电力现货价格峰谷差持续扩大,精准反映供需变化,引导储能、虚拟电厂等灵活资源投资。“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为例,2024年跨省现货交易电量占比达15%,东西部电价差异缩小30%,资源错配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在此过程中,电网企业从统购统销转向通道服务,售电公司、负荷聚合商等新兴业态崛起,用户议价权提升,工商业电价累计下降15%,直接降低社会用电成本超700亿元。”

市场化机制释放多重红利

十年来,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形成“能涨能降”的动态价格信号,有效反映实时供需,同时为新能源提供实时交易平台,打破省域消纳壁垒,显著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国家能源局提供给的资料显示,2019年海南联网工程投运之际,“云电入琼”机制同步建立,开创“电力未到、市场先行”新模式。2021年阳江核电与海南抽蓄的交易,首次实现跨省区市场“点对点”交易。2024年,南方区域跨省跨区市场化电量达719.2亿千瓦时,占“西电东送”总量的30.2%。

​尤其是,电力互济交易机制有效缓解供电紧张,助力全社会绿色转型。以长三角区域为例,2024年区域内省间交易电量达成195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1%。省间交易购电均价比省市平均购电成本低1.34元/兆瓦时,初步测算可降低省市用电成本2.62亿元。

​“电力现货市场不仅契合企业对绿色能源的迫切需求,更极大促进新能源蓬勃发展。”中国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永晟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首先,现货市场清晰映射出可再生能源对电力供需格局的深刻影响,极大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其次,无论是否纳入新能源,电力市场皆是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所在。现货市场与新能源的成本特性珠联璧合,为新能源消纳拓宽路径。再次,现货市场以精准的价格信号展现新能源为系统带来的成本变化,有力推动新能源消纳,更通过价格信号体现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为电力市场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迈向全覆盖与高质量发展

按照国家能源局提出的“2025年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基本全覆盖”目标,当前,辽宁、河北南网等第二批试点加速向正式运行过渡,陕西、云南等非试点省份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现货市场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作用持续发挥。

​在业内看来,电力现货未来需加强省间与省内市场的时序衔接,统一技术标准以破除壁垒,推动新能源、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入市。浙江、广东等地区已探索双边现货市场,为全国提供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研究所所长陈皓勇认为,电力现货市场构建非一日之功,须强化风险防控和保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市场监测体系和二级限价机制,防范价格的异常波动。“同时,还需深耕人才培育,加快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步伐,全方位提升市场运营的效率,以期实现电力市场的稳健发展。”

​十年来,我国电力现货政策及规则体系逐步丰富完善。2023年9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重磅推出《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统一现货市场的技术标杆、交易法则和监管体系,为电力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奠定坚实基石。不久前“136号文”出台,推动新能源全面融入市场,放宽现货限价束缚,激发市场内在活力。

​历经十年探索,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已从局部试点迈向全面深化阶段,成为能源转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引擎。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完善,电力现货市场将进一步释放资源配置潜力,为“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坚实支撑。

文丨本报记者 苏南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