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文创产业的核心技术支撑,已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交互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对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扩大。高职文创专业亟须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传统高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张晓明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文创产业的核心技术支撑,已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交互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对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扩大。高职文创专业亟须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传统高职文创专业教学中,传统文化课程(如非遗赏析、传统美学)与数字媒体课程(如UI设计、三维动画)常处于割裂状态,难以满足有文化、懂技术、能创新的新时代文创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既是响应产业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文创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
重构课程体系打造融合金课
传统文创专业课程体系中,《中国传统美学》《非遗技艺概论》等文化类课程与《Photoshop设计》《3DMax建模》等数字媒体类课程并不相交,前者侧重理论灌输,后者聚焦软件操作,导致学生难以对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产生深入理解。对此,高职院校可打破课程壁垒,建立以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群,使传统文化基因渗透到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单元,让数字媒体技术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的赋能工具。
初期可加入传统文化解码的相关课程,如《传统文化数字元素谱系》,重点带领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解码数字媒体艺术元素,包括引导学生从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民俗符号中提取色彩谱系、造型语法,并指导学生利用摄影建模、AI图像识别等技术建立可检索的数字元素库。配套《数字时代的文化转译理论》课程,引入文化原型理论、跨媒介叙事等前沿理论,解析当代数字文化产品案例中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路径,培养学生从文化符号到数字语言的转化思维。
进阶阶段,则可以在原有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中植入传统文化专属教学单元,使软件操作与文化表达形成共生关系。在《图形设计》中设置传统纹样数字化再创造单元,要求学生运用AI矢量绘图技术,将传统纹样转化为具有现代审美特征的扁平化图标。也可在《三维动画设计》中设置非遗技艺动态还原单元,组织学生通过动捕技术记录皮影戏等传统艺术的操作手法。
创新教学环境营造沉浸式学习场域
为抓住当前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为文创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设施设备,整合数字技术设备、虚拟仿真环境与实体文化资源,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学习场域,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转化场景中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创新。
高职院校可搭建传统文化数字实验室,通过功能分区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数字采集与解构区内可配备3D扫描仪、4K显微摄像机、动作捕捉系统等设备,支持对传统服饰、古建筑构件等实体文化载体的数字化存档。例如,学生在对陕西凤翔泥塑进行3D扫描后,可通过MeshMixer软件提取其夸张的面部表情特征与装饰纹样,建立可参数化编辑的数字模型库。虚拟创作与重构区应以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为核心,集成Blender、SubstancePainter等专业创作软件,结合绿幕抠像、压力感应数位屏等辅助设备,为学生提供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艺术转化的机会。
沉浸式体验与验证区可部署VR头显、全息投影设备等沉浸式终端,搭建文化场景还原与用户体验测试环境。在上述沉浸式学习场域中,学生可掌握从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到交互产品开发的全流程技术,也可增强文化解读能力与创新转化意识。
搭建实践平台创新授课形式
除了课堂教学,高职院校还可结合其教育特色设置专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创新的理解和应用。高职院校可为文创专业学生设置多元实践项目,项目选题需遵循文化价值显性化、技术应用场景化原则,要求学生自行组队完成项目任务并提交项目成果。
基础项目可聚焦单一技术模块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耦合。如以“传统吉祥纹样数字化重构”为项目选题,要求学生运用抠图、矢量描摹等技术,将青铜器上的传统纹样转化为可用于文创产品的矢量图形,同步掌握纹样的历史寓意与色彩象征。
综合项目则需跨课程整合技术模块,构建文化叙事逻辑。例如,以“非遗陶艺微纪录片”为项目选题,要求学生完成从传统陶艺制作流程的田野调查、分镜脚本设计,到三维建模还原陶轮转动原理、AE特效模拟釉色窑变效果的全流程创作,实现能力整合。
高职院校也可与文化企业、非遗传承机构合作,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共同推出创新项目。非遗传承人可带领学生挖掘文化符号的深层内涵,企业导师则传授行业前沿技术与标准化生产流程,最终形成可落地的文创产品。通过搭建项目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不仅能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实现对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更能为文化产业培养兼具文化底蕴、技术能力与市场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在数字技术重塑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文创专业可通过课程重构、教学创新与实践赋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文化理解与技术应用割裂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如何运用数字媒体艺术表达传统文化符号,进而产出适应市场的文创产品。未来,随着AI生成式技术、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高职文创专业仍需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教学路径,为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
【作者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时尚创意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华民族优秀家训典籍话语转换与智能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634)】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