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的祭祀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与价值观。文明祭祀并不是背弃传统,而是现代中国人继承了清明节的精神内核,在形式上进行的迭代,是现代社会对这一传统的适应性转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我们能用网络传递信息,也就能给逝去的亲人献上一束电子鲜花;我们有能力治
主持人:马长虹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新闻回放
清明节临近,泉州市委文明办与泉州市民政局近日联合发出倡议书,倡导广大市民文明祭扫,同时提供各地云祭扫平台信息指引,引发各界关注。
主持人语
清明时节的祭祀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与价值观。文明祭祀并不是背弃传统,而是现代中国人继承了清明节的精神内核,在形式上进行的迭代,是现代社会对这一传统的适应性转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我们能用网络传递信息,也就能给逝去的亲人献上一束电子鲜花;我们有能力治理沙尘暴,也就不要再去焚香烧纸。没有观念上的冲突,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我们的先人,也一定会希望我们快快乐乐地生活在绿水青山中吧!
缅怀先人应得体行孝
人往往有一种补偿心理,仿佛只有把最深情的缅怀献给家人,才能心安。于是,不少人在祭祀先人时热衷于操办繁杂的仪式,结果不仅令人身心疲惫,火与烟对环境也很不友好。其实,心中铭记,便是孝道;呵护生者,便是行孝。
几千年来,除了面对阴阳之变为生命啜泣,真正的传统文化讲求温存的孝道。例如人逝去后,亲朋耳语“节哀顺变”,此语源自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下》:“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告诫家人需适度控制哀伤,顺应自然之变,坦然接受无法避免的历程。再如唐代时,官方禁止铺张浪费、随意杀牛祭祀,又整顿巫祝文化,防止迷信误民。若真参悟《礼记》便知晓,孝是心善真诚,而非形式的外衣。
北宋大儒欧阳修撰写双亲墓碑表文时则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祭扫献上再丰厚的祭品,都比不上亲人在世时微薄的奉养。中国传统文化同样认同“厚养薄葬”。所谓“爱在当下”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反而自古就与中国文化相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蕴含着敬爱亲人的现实主义和实事求是。
若真爱他生前,何必惧他身后。《论语》载,季路向孔子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爱是直面与不惧,将对亲人的挂念秉持心中,是生命的传承,也是生活的期望。
思绪暖人心,过忧却伤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教人这样一种孝道:爱亲人,就在当下安心陪伴,给亲人以情感和物质方面的回馈。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