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2月,克里姆林宫一声令下,俄军铁骑南下,乌克兰瞬间沦为全球舆论的风暴中心。那时,西方媒体一水儿唱衰基辅,预言“乌政府撑不过一周”。普京信心满满,仗着兵力、装备、核威慑“三板斧”,想打一场“闪电战”,正如俄罗斯历史上无数次“强人定乾坤”的戏码。但三年过
据新华社报道,2022年2月,克里姆林宫一声令下,俄军铁骑南下,乌克兰瞬间沦为全球舆论的风暴中心。那时,西方媒体一水儿唱衰基辅,预言“乌政府撑不过一周”。普京信心满满,仗着兵力、装备、核威慑“三板斧”,想打一场“闪电战”,正如俄罗斯历史上无数次“强人定乾坤”的戏码。但三年过去,乌克兰依然在,俄军“闪电战”成了“拉锯战”,前线泥潭越陷越深。
开战第一年,俄军兵分三路,坦克装甲车浩浩荡荡地扑向基辅、哈尔科夫、赫尔松,仗着苏联遗产和兵员优势,想一举“斩首”乌克兰政府。结果,基辅没拿下,反而被基辅周边的平民、志愿军和乌军新锐部队拖成了巷战,坦克队伍被一支支“标枪”反坦克导弹点名,俄军损失惨重。俄军高层最初那种“阅兵式”推进思维,碰上乌克兰这种“全民游击”打法,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俄军后勤线被切断,步兵和装甲完全脱节,连基本的空地协同都做不到,结果就是大量坦克成了“火把”,被社交媒体直播给全世界看了个遍。
再往后看,俄军换了思路,开始“稳扎稳打”——东部顿巴斯地区成了拉锯主战场。俄军用自己最擅长的大火力——炮兵与导弹,试图以“面摧毁”方式蚕食乌克兰阵地。理论上讲,这种打法确实管用。苏联时代的炮兵优势、火箭弹覆盖、工兵掩体、步坦协同,一度帮俄军拿下了巴赫穆特、马里乌波尔等重镇。但问题也很快暴露出来——俄军的后备动员、兵员素质和装备消耗,根本不是“无限供应”。人手不够,装备老化,炮弹消耗惊人,后方补给线经常被乌军远程火炮和无人机“点名”,这样打下去,俄军自己也快“榨干”了。
乌克兰这边,靠着西方的资金、情报和武器支持,愣是在战场上“越打越精”。一开始乌军靠的是意志和民兵,后来则是美制“海马斯”火箭炮、英国“风暴之影”巡航导弹、德国“豹2”坦克、法国“凯撒”自行火炮,甚至连瑞典的“格里芬”无人机都派上了用场。乌军的战术和技术升级速度,让俄军有点招架不住。
很多人问:俄军不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吗?怎么会被乌克兰拖成这样?现实就是这么魔幻。俄军确实家底殷实,坦克、火炮、战机都不缺,可是这些“苏联遗产”在现代战争面前,暴露出太多短板。俄军的数字化水平、精确打击能力、战场透明度、后勤保障,和美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再来看看信息战和舆论战这块。俄军历史上最擅长“用铁拳说话”,可现在战场已经不止在前线。社交媒体、卫星图像、黑客攻击、深度伪造,一轮轮“认知作战”在全球同步上演。西方一边推特、脸书上“乌军英勇抵抗”的短视频铺天盖地,一边CNN、BBC等主流媒体实时追踪俄军战损,舆论场几乎被乌克兰和西方“控盘”。俄罗斯媒体体系还停留在“大喇叭”时代,外宣号召力和应变速度根本跟不上。乌克兰不仅在战场上打仗,还在网络上“开无双”,这对俄军士气、国际支持度造成了巨大压力。
当然,俄乌冲突不是单纯的“乌克兰VS俄罗斯”,背后是真正的“大国棋局”。美国、欧盟、北约、英国、波兰,这些西方国家一边“嘴上说和平”,一边持续为乌克兰输血。弹药、坦克、情报、资金、经济援助、外交支持,样样不落。美欧甚至在波兰、罗马尼亚等地设立“后勤中转站”,法国、德国的军事顾问和教官成批入驻乌克兰。俄军要打赢,意味着要和整个“西方技术+资源+情报”体系较量,这难度比原先预期高出不止一个量级。打到现在,真正拼的不是某一场胜负,而是哪一方能在“消耗战”里撑得更久。俄军动员200万,乌军动员百万,看似俄罗斯人多势众,但乌克兰背后是整个北约的生产线、军工厂和金融网络。俄军的“补给线”是乌拉尔山-顿巴斯一条线,乌克兰的“补给线”却是整个西方。
俄军高层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严重低估了西方的集体反应,更高估了自己军队的信息化和后勤能力。打到第三年,普京终于明白,乌克兰这块“骨头”不是用大锤能砸碎的,背后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不断加油添柴。俄罗斯经济撑得住吗?兵员还能动员多久?西方会不会出现“厌战情绪”?这些变量决定着未来战局的走向。
三年苦战,俄军没能赢下乌克兰,这不是简单的“兵力对兵力”较量,而是21世纪“全域战争”的一次典型范例。俄军再怎么强硬,也难以抵挡“西方体系”的渗透和消耗。普京现在才明白,这场仗真正的对手,不是乌克兰,而是整个西方的“战争机器”和“认知体系”。
未来怎么走?俄乌双方都不可能轻易收手,西方也不愿看到俄罗斯“胜利”。这场战争可能还会持续很久,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社会资源。
来源:蜂鸟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