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邑志,古国史也。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古之志皆以史领之,而志又通谓之史。春秋时,列国各有史,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皆史也。嬴、刘以来,著录蔚起。汉太史司马子长史记一书,本纪、世家、列传、年表百三十篇,地志
新纂丰镇厅志序
今邑志,古国史也。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古之志皆以史领之,而志又通谓之史。春秋时,列国各有史,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皆史也。嬴、刘以来,著录蔚起。汉太史司马子长史记一书,本纪、世家、列传、年表百三十篇,地志阙如。至扶风班氏汉书,始作地理志。言成帝时刘向略言其地分,丞相张禹使属颖川朱赣,条其风俗,犹未全究。唐李延寿南北二史,偶阙未备。司马温公撰资治通鉴,犹以不作志书为憾,谓使数代制度因革,皆没不见。是志以佐史相为表里,不可不详且核也审矣。第记载贵能得实,而立言期于有用。汉地理风俗记,远莫能详。唐元和郡县志,今为最古。其博采人物名胜、古迹题咏,则有乐史、太平寰宇之富且赅;列军州、赤畿户口山川,则有王存、元丰九域之精而核。
他如吴郡、新安、雍录、斋乘,各记方隅,咸号善本,可与正史并传。然遥遥在昔,落落数人,宜于古者未必尽信于今。盖志之体昉于史,志之义准于经。言天文则属易,言政事则属书,言民风土俗则属诗、礼。其间笔削褒贬,则皆本之春秋。以史笔而兼经术纂述,大非易事,是以志参史体,志犹史也。其不同者,史记天下之事,志止一隅,非境内不录。史识一朝之事。志自建邑至今在封内,例皆得书。建置沿革具焉,星象禨祥著焉,关山道里,土风物产备焉,食货、兵防、祠祀、陵墓寓焉,文人贤媛、技艺、仙释列焉。利病。存于是,得失见于是,劝惩亦寄于是。无志可稽,则兴革变通之故,将无所考。山川毓灵,忠孝节义,与夫蓄道德而能文章者,久亦同于榛芜之湮没,何由征文献而成民俗?
故其为文,繁则芜,简则陋,袭公家言,则郛廓不亲,难于体裁之各当。而自昔称名作者,咸推康对山之志武功,以其语无溢美,事归得实,而褒诛衮钺,悉祖麟经遗意,沙有切世教之文,不可多得也。丰镇远处塞北,其地雄博,廓乎无垠,自秦迄明,戎马战争,殆无虚日,胜国犹为荒服。我圣朝肇造区夏,中外一家,开疆拓土,穷边绝域,共隶版图,凡蒙古外藩诸部君长,莫不受吏编名,臣仆是效,以故士无事于秋防,农相安于夏耨,食帝力而享太平,不知有烽燧之警,何其休欤!顾天下郡县皆有志,而厅独阙焉无志。溥材同樗栎,赖诸绅士执笔墨以从事,发凡起例,搜罗轶典,采辑新编,上自汉魏,以迄昭代学士大夫之流风逸韵,故家遗俗,下逮闺门里巷、匹夫匹妇,凡有彰风教而式民行者,爬梳抉剔,折衷于史法而进退之,阅五旬而蒇事,以成一邑完书。
嗟呼!设厅至今二百余年矣,孰不谓边塞荒凉,讵可语于文章勋节也哉?兹全书告成,于建置沿革,见古今之兴废;于山川疆域,见形势之阨要;于人物吏治,见民风之蒸蒸向化,于赋役之不繁,见。国家轻徭薄敛于风俗,之茂美。见声教渐被诞敷。且于兵防铺递、营伍堡寨之设,向之列屯卫者,今皆设为城邑,一之谓边陲者,今皆视为腹地。又以见我列圣相承,德化涵濡,中外禔福,直驾唐、虞、三代而上之。然则是书之成,庶足以信今而传后。岂扶舆磅礴之气,郁之又久,萃而显于今日欤?抑造物有待而然欤?而亦何幸欤?庄子曰:迹者,履之所自出。如必履旧迹,而斤斤然铢两尺寸以求合,安知异日者声明文物,不尤胜于今日乎?今所为志,草创焉耳,志也云乎哉?若夫加以润色,则尚有待。是为序。
光绪七年岁次辛已秋九月,丰镇理事同知德溥譔丰镇厅新志凡例二十则。
一、凡志之作,本周礼职方、小史、太史所掌,所以传信。愚按山西省志式遵一统志,厅隶大同府,而府隶山西,则志当惟省是式。盖省志古晋乘之遗,出自董狐、司马氏笔,为后世志史鼻祖,其义正,其文简而不俚,今志取以为楷,因旧章也。
一、分星画野,辨疆正域,不有图考,何以审形势,察祲祥,为制驭敬时之计,故绘以图而详其说,便观览,资修省也。
一、八景名色,本于潇湘,天下志书仿傚旧志,新为增入,俾阙者知荒服之地有名胜也。一、星野沿革,巡幸志府志綦详,今悉录旧,良以丰镇文献不足,无从考。核不敢穿凿附会,误后人贻笑柄也。一疆域城池,叠次开拓,以今视昔,太相迳庭。至若风土物产,府志概从简略,是编记载详明,纪实迹也。
一、山川古迹,旧志皆摭拾成文,令略为节订,存之于前。复稽山海经、水经注、一统志,证据确凿,更加增考于后,俾阅者参互厘正,以决疑信。
一、大同为秦云中郡,唐置云州云中郡。五代因之。石晋天福元年,割入契丹,改曰云中县。赵宋宣和五年来归,改菩曰云中府。明宣德景元年,筑云川城于丰州西南,后徙于大同城内,于是丰胜之间为古云中,丰镇为新云中最。易混淆,故人物事迹,必与丰镇有证实者,方采入志中,不敢滥收。
一、威宁海威宁口,在今宁远厅境内拒门堡之间,兹不载入厅志。至古长城、白道泉、饮马、长城窟辨疑,详古迹,不敢牵混,示区别也。
一、境内居民杂处,有汉、旗、蒙、回、洋诸名。近草地者,罔知礼教,往往因饮博衽席小忿,寻雠起衅,酿成巨案。第志与史异,史乃据事直书,善恶并著,志则意存彰善以树风声,是编不载,非隐讳也,遵体例也。
一、学校以育人材,庙祠以崇祀与,而文庙、昭忠、名宦、乡贤、节孝等祠,及学署、书院,至今均未建设,故姑阙之。虽他祠宇纪载颇多,然寺观有之,淫祠不与。至若义学,亦名存实亡,故与坛壝、义冢、养济院并附营建之末,以存朔饩之礼。
一、分门别类,称详也。详则用之以约,故各以名义所近者附于列卷,而不复细分卷帙,以相凌错,省繁文,惜物力也。
一、稽核不厌精详也。谓之实录,信者必传,疑者阙焉,不欲以疑传疑,受疑于世者,还以疑世也,所以崇志体,示信史也。一、志之作也,表忠孝之幽光,振将来之风化。凡善可录,行可述,有关于世教者,虽在编氓,必传其真;其无关风教者,虽在贵胄,不溢其美。存公道,示不阿也。一、丰镇在舆记,乃九边外地,魏、辽、金、元故土,自汉迄明,久为戎马蹂躏,入寇出没之区,故凡一切兵制、铺递驿站,必详载之,俾知边陲要地,谨防御,修武备也。一、职官设自雍正初年,建立城垣则自乾隆二年始。或归直隶张理厅管辖,或阳高、大朔理事通判移驻管理,或丰川、镇宁武职兼理,以征收赋税而已。徽并卫所为一,官改为厅,凡新平、平远、边外皆隶焉。至登记事迹,考之国朝居多,故志之,使知沿革所由也。
一、省志有杂著、灾祥、幻异杂事,今新增入,俾司民者知所恐惧惕励也。
一、新增节烈、孝友、仙释、技艺诸志,虽只二三条,而志类所不可少者,姑为备等。体,以俟后来补入。
一、艺文收录不敢太繁,惟招垦、牧厂、庙冢、碑记,于政教煞有关系者,始为载入。其他游山玩景之篇,概不滥收。
一、府志诗赋载百有余首,而合选者不过十七八首,姑存之以备体例。近作无取滥入。然胜境未经登记者,其题咏亦不可少,故附录于后,识者谅之,勿诮效颦也。
一、丰镇素无志,今初立焉。虽旧载府志之末,颇有录本,而所记迹仅什一于千百。即此外细加采访,然犹有世远湮而无考者,有地势隔阇而未闻者,耳目所及,难免脱漏,君子不得以卤莽讥焉,止竭心力,草创规模,以俟后人修饰润色云。
丰镇厅志卷首序文、凡例、目录、衔名、图考。
卷一、星野星图、占候躔度、考证、气候沿革、地表、疆域、道路、村庄。卷二、山川、水利、形胜、古迹、冢墓、景致。卷三、营建、城池、祠祀、寺庙、坛遗、公署、仓储、库藏、桥梁、街坊、义学、教法、义冢、养济院。卷四、巡幸、封爵、职官、选举。卷五、兵防、铺递、驿站、武事、田赋、税课,附内户口、仓库。卷六、风土、士习农事,工作商贾。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节序。物产、灾祥幻异。
卷七、人物、孝子、孝妇、节妇、技艺、仙释作。卷八、艺文上、奏疏、书启、纪略、碑记附近。艺文下去近体诗,补附令讨。
丰镇厅新志纂修姓氏纂辑在任候补知府蒙民理事同知德溥时泉正黄旗人,分纂壬子科举人。
麻丽五蓬生。崞县人,定襄县学附生。
王桢翰垣。原籍定襄县人,大同县学廪生。
张凤翔子览。原籍大同县人,忻州学增生。
范大元宿拾原籍忻州人。理局例贡豪贡生。
温广深资泉寿阳县人,布政使理问。
阎世隆鼎臣原林怀安县人,太学生,候选县丞。
史文郁原籍大同县人。堂议枚五品军功。
马龙负图。大同县人,候补州吏目。
李承邺敬庵,山东莱州府人。誊录。
业儒杜元仁虫熙忻州人。
业儒赵启昌佑臣邑人。业儒吴承倚邑人。
业儒郭钟文西达邑人。
业儒赵鼎世方阳高县人。较正介宾王沾泽堂参问,议叙六品军功。
赵杰汉三吏员。张师孔邑业儒。
吴宗周护三业儒张纶言如。采访布政使经历。
薛兆命永年图考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辨九州之国。周书:周公营洛,佯来献图。汉书:张良借箸指画地形。东坡苏氏指掌图序云:苏秦按此以说诸侯,而知六国形势之所在。萧何本此以相高祖,而知天下阨塞之所关。聚米为山。马援以度隗嚣,建楼筹边,德裕以服南诏。藩镇强梁于河北,而险要详于吉甫;先零跋扈于陇西,而地形上于充国。历考载籍,舆图不綦重哉!是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厥形与象,非志无由传,非图莫可考放上而星辰,下而城邑,与夫山川名胜,一披图而了如指掌也。
我朝德威远播,拓地万里,旃裘毳幕,棋布北庭,咸内附为外藩,固已中外一家,荡荡平平,增其式廓矣。丰镇虽蕞尔,弹丸僻陋。边陲。然规形度势,不有绘图,何能炳若日星?兹于分星画野,稽经注,考正山水,次疆域,次城池,次公署,而八景附入,一一图而志之,俾言风雅者便观览焉。
来源:颖子历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