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学党史 | 南京路上好八连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共同开设“读故事学党史”专栏。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共同开设“读故事学党史”专栏。
1918年6月,北京大学文科本科47名学生毕业,国文门学生与教师进行了合影,朱希祖、钱玄同、蔡元培、陈独秀、黄侃等“新”“旧”两派人物均参加了合影。自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蔡元培就一直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同时延揽“新”“旧”两派人物主持文科。
《北大红楼日志》由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联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日志采用365组图文展现“北大红楼历史上的今天”,全面反映北大红楼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孕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1921年6月,经李大钊等人努力营救,何孟雄被保释。此前,何孟雄作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携带《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致国际少年共产党大会书》参加国际少年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赴俄途中于满洲里被捕。
1919年6月12日,在上海商界宣布罢市后,上海学生联合会致书慰问工商界,表示“救国之业学生可以鼓吹,而实行之责实在我商工界同胞”。
1919年6月11日晚,陈独秀在北京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遭京师警察厅逮捕。陈独秀被捕后,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纷纷发电、致函北洋政府有关方面,要求将他释放。
1919年6月10日,北洋政府在民众压力下不得不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这是五四运动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此后,在全国的舆论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该宣言发出“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的号召,为民众运动指明了新的斗争目标。
1919年6月8日,陈独秀发表《研究室与监狱》一文,指出“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
1919年6月7日,慑于全国群众爱国浪潮,北洋政府被迫释放所有被捕学生。次日,被捕学生各回所在学校。学生在返校途中高喊“北京大学万岁!”等口号,夹道围观的市民亦应声而呼,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和同情。
1919年6月6日,受前日上海罢市风潮影响,宁波商界宣布罢市。此后,南京、苏州等多地商界均宣布罢市。一时间,罢市风潮遍及全国。
1919年6月2日,《晨报》副刊开始连载《马氏资本论释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在《曙光》《晨报》《京报》等北京地区进步报刊上发表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文章。
1921年6月1日,《新青年》第9卷第2号刊载了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该文指出:“马克思学说出世以后,从前的空想社会主义变而为科学的社会主义,于是社会主义就为马克思主义所代表”。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关乎凝心聚力、形象建构和社会治理,“怎么说”“怎么答”已然成为政府、企业和公众人物不可回避的“必修课”。近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刘伯贤专著《怎么说 怎么答:全媒体语境中的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以下简称《怎么说 怎么答》),
《北大红楼日志》由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联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日志采用365组图文展现“北大红楼历史上的今天”,全面反映北大红楼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孕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1919年5月29日,美国哲学家杜威抵达北京。在京期间,杜威目睹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后来他评价说:五四运动是“中国国家感情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北大红楼日志》由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联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日志采用365组图文展现“北大红楼历史上的今天”,全面反映北大红楼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孕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1919年5月27日,受学生联合会委派,许德珩、黄日葵化装出京,到天津、济南、上海等地“呼吁一致行动,扩大声势,争取胜利”。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后,便派代表到南方各地去扩大宣传,使上海等地及时掌握了五四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9年5月26日,《每周评论》第23号刊载李大钊撰写的《太上政府》一文,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欺压中国人民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五四运动兴起后,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密切关注和引导运动的发展。他一方面积极营救学生,另一方面从思想理论上向学生指出运动的
1919年5月23日,天津学生联合会发布《天津学生联合会罢课宣言书》,15所中等以上学校的一万多名学生开始实行罢课,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活动。《罢课宣言》呼吁:“愿吾四万万同胞速醒猛醒,以挽外交之失败,以图内政之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