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郑洞国会见萧华时,提出3个要求,萧华:放心,都答应你
要是问郑洞国人生中最焦虑的日子,那想必一定是1948年长春战役末期的时候。因为这时候的郑洞国,不仅面临着必败的结局,还面临着麾下主将的分化。
要是问郑洞国人生中最焦虑的日子,那想必一定是1948年长春战役末期的时候。因为这时候的郑洞国,不仅面临着必败的结局,还面临着麾下主将的分化。
据ClutchPoints记者Brett Siegel报道,掘金会探索购买一个次轮签的可能性。
波特 掘金 siegel brett brettsiegel 2025-06-10 07:45 5
郑洞国,这个人物,总归还是要落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来看。三十多岁的他,曾经是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十万大军,满脑子忠于蒋介石。对东北局势其实明白得一清二楚,可就是不信邪,真到1948年秋季,锦州失守,简直全线塌方。长春被围得死死的,局面眼看着就要不可收
1956年寒冬,53岁的抗日名将郑洞国迎来人生最珍贵的礼物——第三任妻子顾贤娟诞下一女郑安玉。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第一次体会到"捧在手心怕掉了"的父爱,却在21年后目睹掌上明珠惨遭毒手。
郑洞国出身于黄埔一期,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郑洞国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曾经参加过国民党远征军。
1948年初的东北战场,国民党军已是强弩之末。继杜聿明、陈诚之后,卫立煌临危受命出任东北“剿总”司令,郑洞国仍任副手,是东北国军高层中唯一对全局保持连续性观察的关键人物。面对解放军的强大压力,蒋介石一度考虑放弃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将部队收缩至锦州乃至撤入关内。
当那双指点江山的手突然递来火柴时,历史在这一刻完成了最微妙的转折——一支烟的时间,让铁血悍将读懂了百万雄师为何所向披靡,也读懂了中国共产党那么多英雄人物,为何都衷心敬佩毛主席。
从5月7日去世到5月21日举行追悼会,足足14天的时间里,77岁的老将军遗体无法入土为安。夫人曹秀清心力交瘁,黄埔同窗郑洞国更是勃然大怒。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无奈与辛酸?
郑洞国是一个经历过许多战争的将军。他1903年出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他曾是一位非常坚定的国民党将领。可到了1948年,他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很惊讶的决定——在长春投降了共产党。一个原本誓死效忠“党国”的老兵,为什么会转变立场
1954年初夏的北京,中南海,阳光不紧不慢地洒在灰砖青瓦上,连空气也似乎带着些许等待的意味。那天,毛主席设了一场家宴。
1950年,周总理邀请郑洞国等起义将领到家中做客,面对这些曾经的老师,郑洞国内心充满愧疚。当总理问及他未来的打算时,郑洞国坦言道:“我打算回家种地。”
1933年南京中央医院的走廊里,抗日名将郑洞国与17岁的陈碧莲初次相遇。这位出身湖南律师世家的少女,通晓四国语言,钢琴技艺精湛,在沪上社交场素有才名。而34岁的郑洞国已是黄埔一期佼佼者,保定战役中率部血战七昼夜的事迹传遍军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