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的下一站:复合材料的创新方向
硅颗粒膨胀如同呼吸,若无牢笼禁锢,必将撕裂电极结构。兰溪致德的专利技术将纳米硅颗粒嵌入多孔碳骨架,再以导电高分子包覆层覆盖表面。这一设计不仅提升材料亲水性,更构建了电子-离子双连续传输通道,使1C倍率下嵌锂容量保持率高达85%。多孔碳骨架如同纳米级防爆舱,在硅
硅颗粒膨胀如同呼吸,若无牢笼禁锢,必将撕裂电极结构。兰溪致德的专利技术将纳米硅颗粒嵌入多孔碳骨架,再以导电高分子包覆层覆盖表面。这一设计不仅提升材料亲水性,更构建了电子-离子双连续传输通道,使1C倍率下嵌锂容量保持率高达85%。多孔碳骨架如同纳米级防爆舱,在硅
五月盛夏,硅碳负极材料产业迎来建设与投产的双重热潮。西南地区的四川内江和华北地区的内蒙古准格尔旗,两个重大项目在五月中旬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快充需求激增,10C(6分钟充满80%)技术成为行业新标杆。在这场竞速赛中,硅碳负极材料凭借其高容量(理论比容量4200mAh/g,是石墨的10倍)和0.4-0.5V的高嵌锂电位(石墨仅0.1V)[1],本应是理想的"赛道选手"。然而行业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华半导体")与徐州金龙湖泛半导体材料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湖材料")联合提交了一项名为"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的发明专利(公开号CN120004265A)。申请日期为2024年
2025年5月16日,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披露,长虹控股旗下新材料公司已完成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突破,规划建设年产2000吨的新型生产线。这组看似普通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改写全球锂电产业格局的技术密码。
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竞赛中,硅碳负极犹如一位“潜力股运动员”——理论容量高达4200mAh/g,是传统石墨负极的十倍。但这位运动员却存在先天性缺陷:首次充放电时,高达30%的锂离子会被固态电解质膜(SEI)永久“扣押”,导致首次库伦效率(首效)仅70%-80
2024年5月9日,内蒙古准格尔旗大路工业园南煤化工基地内,随着旗委副书记王国泉宣布项目开工,内蒙古硅源新能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一项目总投资22亿元,占地400亩,分三期建设,首期产能2000吨/年,总投资6.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