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申存教授团队:脑脊液ctDNA“破壁”肺癌脑转移诊疗困境
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领域,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被称为“最后的战场”——诊断滞后、耐药频发、缺乏动态监测手段,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6个月。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方申存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以脑脊液ctDNA为“分子雷达”,首
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领域,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被称为“最后的战场”——诊断滞后、耐药频发、缺乏动态监测手段,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6个月。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方申存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以脑脊液ctDNA为“分子雷达”,首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包括脑转移(BMs)和脑膜转移(LMs),其临床表现高度异质化,严重影响患者的诊疗及生存。
备受瞩目的第19届St. Gallen早期乳腺癌研讨会(SGBCC)于当地时间2025年3月12日至15日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中国之声(Voice of China)”专场,来自CSCO BC的多位乳腺癌专家分享了临床、基础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MM)目前无法治愈,患者通常会经历复发,且后续疗效逐渐减弱。MM的疾病生物学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变化,包括遗传突变、拷贝数变异和表观遗传修饰,给临床监测带来挑战。
如何在早期阶段精准诊断并评估癌症患者的预后风险,一直是一项具有重大挑战的课题。循环肿瘤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 作为一种通过液体活检技术检测的血液标志物,因其无创性和高潜力而备受瞩目。特别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2024年12月16日,上海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团队领衔,北京肿瘤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等14家研究中心共同参与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成果《基于循环肿瘤 DNA(ctDNA) 检测,早期无创预测NSCLC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ICIs)治疗长
2024年12月10~13日,第47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在美国圣安东尼奥隆重举行。作为乳腺癌研究领域中规模最大、最具盛名的科学聚会之一,SABCS大会集结了近一年来乳腺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治疗进展和技术创新等内容。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和诊断标志物,显著推动了临床实践的进步。近年来,关于HER2-low的诊疗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引发了广泛讨论。HER2-low乳腺癌患者这一庞大群体的特征尚未完全明确,亟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临床管理和治疗策略。
液体活检在乳腺癌领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其临床应用方法不断发展,并且需要了解关于技术、术语、标志物和未来方向的新见解。12月10日(星期二)下午(美国中部时间),在2024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Educational Session 2: Liquid B
ctDNA是一种非侵入性活检手段,可提供宝贵的肿瘤相关信息,在肿瘤诊断、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决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相关研究提示,ctDNA应答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免疫治疗的早期终点,反映临床获益情况;但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有限样本量、单一时间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