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存实录:三个月的血泪教训,劝退90%普通人的“魔都真相”
“早上7点的地铁2号线,我的脸被挤在陌生人的衣服上,鼻腔里充斥着韭菜盒子的味道。手机显示房租自动扣款成功的短信——工资卡瞬间少了8000块。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上海这地方,真不是谁都能待得住的。”
“早上7点的地铁2号线,我的脸被挤在陌生人的衣服上,鼻腔里充斥着韭菜盒子的味道。手机显示房租自动扣款成功的短信——工资卡瞬间少了8000块。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上海这地方,真不是谁都能待得住的。”
"老张,今天这桌酒水免了,算我请客。"在郑州开了十年湘菜馆的王老板,对着熟客挤出笑容。客人摆摆手:"别,你这小本生意也不容易。"推让间,一桌本可赚200元的酒水利润化为泡影。这样的场景,六月以来在全国餐馆频频上演。
6月2日,一个网友在上海某家中餐厅放下筷子,眼神一飘,下一秒手机差点掉锅里。他猛地站起来,压抑着激动对朋友说:“你看看那边,是不是他老婆和他闺女也在?”
日前,来自本市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本区外资企业的10多名外籍人才相聚在上海创新创意研究院,参与《走进虹口——外国专家汉语体验专场活动》,开启一段特别的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体验之旅。
就是形容这个人会吃、懂吃、善于吃,吃得出名堂,吃得出文化,有的人还能吃出道理,吃出哲学来。“吃头势”这一句上海话,既非褒义词,又不是贬义词,而是一句平头老百姓的常用词。
从弄堂飘来的葱香到摩天楼下的米其林星芒,上海的美食江湖像一场永不散场的派对。生煎包在铁锅上奏响“滋滋”狂想曲,蟹粉小笼的褶子里藏着秋天的私语,浓油赤酱的本帮菜馆里,老克勒们用筷尖蘸着红烧肉的酱汁下酒——这份24小时极限打卡清单,带你吃透这座城的“甜咸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