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晚年入京备受打击,载沣一句话让他吐血,哀叹“亡国之音”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年迈,从紫禁城下发懿旨,调张之洞、袁世凯两位重量级人物入京。这一纸命令发出的当口,清政府的光绪皇帝身体每况愈下、慈禧自己已步入暮年,风雨飘摇的朝局因两个实权派的“被召见”紧张得透不过气。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动静绝不是普通的例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年迈,从紫禁城下发懿旨,调张之洞、袁世凯两位重量级人物入京。这一纸命令发出的当口,清政府的光绪皇帝身体每况愈下、慈禧自己已步入暮年,风雨飘摇的朝局因两个实权派的“被召见”紧张得透不过气。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动静绝不是普通的例
1895年寒冬,天津小站练兵场上朔风凛冽。一位身着七品文官补服的清瘦书生,正紧张地搓着冻僵的双手。他叫徐世昌,翰林院编修的头衔在乱世中换不来一顿饱饭,怀揣的举荐信是他最后的希望。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他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5岁时便开始诵读四书五经,9岁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千字文 。12岁,他顺利考中秀才,15岁肄业于广州学海堂,年纪轻轻就已在学术之路上崭露头角,被人赞誉为“神童” 。这般早慧,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
当时的中国,一方面要面对西方列强的叩关索土、步步紧逼。一方面内部政局早已腐烂,民心动荡。可以这样说,当时的列强哪怕不直接殖民中国,早就已经腐朽落后的中国也会逐步走向深渊之中。
历史的尘埃里拂不开那些泛黄的照片,谁都承认,影像是比纸笔更直接的证词,尤其在中国那个动荡的晚清。天津一隅,有人曾镜头对准李鸿章,他彼时刚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才48岁——眉眼英气,衣饰整肃,带着被时代推向风口浪尖的自信。那一年,他身边其实没人料到会连续三
1911 年的中国,在《辛丑条约》的沉重枷锁下,早已千疮百孔。尽管清政府推行 “清末新政” 试图挽救危局,却因改革的不彻底性和皇族内阁的设立,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积极传播革命思想,积蓄力量。当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这
某一日,南京。蒋介石凝视着眼前清瘦的史量才,指尖敲击桌面:“我有百万大军,你不要惹我。”史量才迎向那道威压的目光,字字铿锵:“我也有百万读者,真相与人心,你杀不尽。”
1936年冬夜,天津曹公馆喜烛未熄。婚床上,23岁的曹士岳突然揪住新娘袁祜祯的衣襟嘶吼:“你究竟跟过几个男人?”刚经历云雨的袁祜祯如遭雷击,随即反唇相讥:“你又害过多少女子堕胎?”这场北洋顶级豪门的联姻,在新婚夜便撕开了华丽锦袍下的虱子。
你知道吗?大清帝国最后三年的实际掌舵人,竟是年仅28岁的醇亲王载沣!当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这个年轻的亲王抱着3岁的儿子溥仪坐上龙椅,扛起了摇摇欲坠的江山。历史课本总把溥仪写成末代皇帝,可真正决定帝国命运的,是背后那个沉默的摄政王。
1879年,绍兴城的街头,有个男孩每天清晨走在石板巷上,他的书箱是旧的,鞋子也磨出了洞,父亲去世三年,家里已经卖了三间屋子。
在甲午战争期间,像淮军、湘军这类传统的团练武装力量,在与日本新式陆军交锋时溃不成军。这一情况让清政府深切意识到,以往的军事体制已难以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日本陆军是效仿德国陆军组建的,而淮军之中本来就有许多德国军事顾问。在此背景之下,清政府采纳建议,决心依照德国
文章节选自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所著《追寻现代中国》一书的第十二章“共和国的肇建”内的“袁世凯的统治”一节,部分词汇有所改动。注意,内容为作者观点,仅供在座各位参考,不代表个人意见。
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先驱、思想家和政治家孙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至1925年3月12日),被人们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毕生都在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拼搏。
1952 年,考古队勘探袁世凯墓(袁林)时,意外发现其棺椁内陪葬品竟有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手稿,以及一枚刻有 “共和纪念” 的 1914 年银币。这种 “维新著作 + 共和货币” 的诡异组合,恰似他矛盾人生的缩影 —— 据《容庵弟子记》记载,他晚年隐
1915年12月12日,当袁世凯在《顺天时报》头版看到“全国人民渴望君主立宪”的通栏标题时,他或许想起了三十年前在小站新军营帐中的那个夜晚。
文章描述来自权威资料,图片源于网络。若文章中涉及到版权,请和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中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有错误或不实之处,还请您谅解和指正,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在陕西汉中的古朴宅邸中,张先生珍藏着一枚意义非凡的中华民国三年袁大头壹圆银币。这枚银币不仅是张家世代相传的无价之宝,更承载着数代人的情感寄托与家族记忆。据家族长辈口口相传,这枚银币最早由张先生的曾祖父收藏。作为手艺世家的嫡系传人,张家先辈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开放包
这部剧主要讲述的是晚清庚子国变后,三个有志青年在时代的浪潮下走向不同人生抉择的故事。在那个时局动荡、思潮纷杂的年代,每个人的选择都被时代的巨手推着,充满了无奈与挣扎。
这是袁世凯首次正式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他对自己在大清国政治舞台上所面临的危险非常清醒,他推行着保守的改革,“并没有激进到要立即引起新旧体制的决定性对抗,而是允许进步分子们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适当采取些行动。”本文是美国记者托马斯·F.米拉德对袁世凯的专访,刊发于
在袁世凯沉浸于自己的皇帝梦时,云南的一位英俊将军正悄然崛起。他装病、泡妞,最终成功溜出北京,转身便掀翻了老袁的龙椅!袁世凯无奈感叹:“年轻人不讲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