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

张之洞晚年入京备受打击,载沣一句话让他吐血,哀叹“亡国之音”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年迈,从紫禁城下发懿旨,调张之洞、袁世凯两位重量级人物入京。这一纸命令发出的当口,清政府的光绪皇帝身体每况愈下、慈禧自己已步入暮年,风雨飘摇的朝局因两个实权派的“被召见”紧张得透不过气。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动静绝不是普通的例

袁世凯 慈禧 张之洞 张之洞晚年 长麟 2025-06-27 23:45  5

❓梁启超:一生“多变”,却是近代中国最清醒的人?❗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他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5岁时便开始诵读四书五经,9岁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千字文 。12岁,他顺利考中秀才,15岁肄业于广州学海堂,年纪轻轻就已在学术之路上崭露头角,被人赞誉为“神童” 。这般早慧,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

袁世凯 史学 梁思永 梁启超 近代中国 2025-06-11 19:47  7

晚清老照片:袁世凯穿新式军装精气十足,慈禧在观音庙遭洋人偷拍

历史的尘埃里拂不开那些泛黄的照片,谁都承认,影像是比纸笔更直接的证词,尤其在中国那个动荡的晚清。天津一隅,有人曾镜头对准李鸿章,他彼时刚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才48岁——眉眼英气,衣饰整肃,带着被时代推向风口浪尖的自信。那一年,他身边其实没人料到会连续三

偷拍 晚清 袁世凯 慈禧 观音庙 2025-06-08 12:50  7

辛亥惊雷:武昌起义与清王朝的覆灭!

1911 年的中国,在《辛丑条约》的沉重枷锁下,早已千疮百孔。尽管清政府推行 “清末新政” 试图挽救危局,却因改革的不彻底性和皇族内阁的设立,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积极传播革命思想,积蓄力量。当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这

袁世凯 武昌起义 革命党 清王朝 共进会 2025-06-08 21:58  6

清末最强军团,北洋新军的组建与袁世凯的崛起

在甲午战争期间,像淮军、湘军这类传统的团练武装力量,在与日本新式陆军交锋时溃不成军。这一情况让清政府深切意识到,以往的军事体制已难以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日本陆军是效仿德国陆军组建的,而淮军之中本来就有许多德国军事顾问。在此背景之下,清政府采纳建议,决心依照德国

北洋 袁世凯 禁卫军 北洋军 常备军 2025-06-02 15:57  7

国父孙中山的一生

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先驱、思想家和政治家孙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至1925年3月12日),被人们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毕生都在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拼搏。

孙中山 袁世凯 国父 民报 三民主义 2025-06-03 19:03  7

百年传家之宝:中华民国三年袁大头壹圆的传奇再现,待新主赏识

在陕西汉中的古朴宅邸中,张先生珍藏着一枚意义非凡的中华民国三年袁大头壹圆银币。这枚银币不仅是张家世代相传的无价之宝,更承载着数代人的情感寄托与家族记忆。据家族长辈口口相传,这枚银币最早由张先生的曾祖父收藏。作为手艺世家的嫡系传人,张家先辈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开放包

中华民国 壹圆 银币 袁世凯 传家之宝 2025-05-31 15:08  7

1908年《纽约时报》专访袁世凯:大清国改革为何这么难

这是袁世凯首次正式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他对自己在大清国政治舞台上所面临的危险非常清醒,他推行着保守的改革,“并没有激进到要立即引起新旧体制的决定性对抗,而是允许进步分子们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适当采取些行动。”本文是美国记者托马斯·F.米拉德对袁世凯的专访,刊发于

改革 纽约时报 袁世凯 外务部 清国 2025-05-28 21:2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