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女性黄疸伴白细胞增多,如何诊断?|邀您讨论
患者,36岁,女,因黄疸、腹痛及乏力入院。患者自述每日饮酒(每周70单位)。体格检查发现黄疸、肝脾肿大、体重指数高(BMI 30 kg/m²)以及双下肢明显水肿。
患者,36岁,女,因黄疸、腹痛及乏力入院。患者自述每日饮酒(每周70单位)。体格检查发现黄疸、肝脾肿大、体重指数高(BMI 30 kg/m²)以及双下肢明显水肿。
腺病毒感染可以发生在任何季节,呼吸道症状以冬春季多见,全年龄段易感,其中婴儿和幼儿最为常见。感染病原是“人腺病毒”(HAdV),分7个亚属,至少100多个亚型,不同亚型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器官嗜性,可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角膜等部位,引发不同系统疾病。
★"第4次化疗又因为白细胞掉到1.2×10^9/L中断了..."62岁的李阿姨盯着手机里的血常规报告,手指划过屏幕时微微发抖。作为赣州县城的退休教师,她每周往返省城医院120公里。这路走得比化疗还累——光车费就够买好几斤排骨了。
慢性支气管炎这种病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于人们正常的生活已经工作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治疗该病之前,相关的检查是需要做好的。来看看,慢性支气管炎要做哪些检查?
我是邓立武医生,在中西医结合肾病领域深耕快40年。尿白细胞阳性往往是肾脏发出的第一声警报,及时干预可避免50%以上的肾功能损伤。今天就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大家该怎么办。
误会三:中药"消炎"比西药安全某些所谓"利尿消炎"的偏方含马兜铃酸等肾毒性成分,反而伤肾。我们推荐用中药对证汤剂,如金银花、蒲公英等安全药材配合敏感抗生素。
不少中老年朋友会发现,自己一阵子总容易感冒,伤口也好得慢,甚至抽血报告单上白细胞一栏,总是低着呢。这种情况在体质偏虚、经常熬夜、压力大或者刚做完治疗的人群中挺常见的。
“血常规”这个词,听上去就像是家里常备的老旧工具箱,随手一翻,总觉得没什么稀奇。但别小看了它,这项最基础的检查,有时却像一面镜子,能悄悄映出身体深处的风暴。
体检报告上“白细胞计数偏低”的提示,像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身体的防御系统亮起了“黄灯”。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主力军”,一旦数量减少,身体抵御病菌的能力就会下降。除了遵循医嘱调理,饮食上的选择也较为重要。有些食物看似普通,却可能成为白细胞“恢复之路”上的绊脚石
白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主力军”,肩负着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守护身体健康的重任。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化疗药物在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抑制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使其产生白细胞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白细胞数量持续减少。
白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主力军”,肩负着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守护身体健康的重任。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化疗药物在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抑制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使其产生白细胞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白细胞数量持续减少。
化疗作为抗肿瘤治疗的核心手段,却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重创人体的免疫系统。其中,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是化疗非常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约80%的化疗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其中15%-20%因严重粒细胞缺乏被迫中断治疗,甚至面临
大家好,我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心研院的副主任医生杨晓红。从事血液肿瘤临床工作已有40多年,很多人一看我是中医就直接滑走了,看都不看一眼,但是当你真正需要医生的时候又找不到了。我的科普视频虽然没有搞笑视频好看,但是哪怕只有几个人给我点赞支持,我都会继续坚持下来,哪怕
大家好,我是肾内科李同侠医生。肾经草,又名肾茶、猫须草,因其形似猫须而得名。这味药性味甘淡微苦,归肾、膀胱经,主要生长在我国云南、广西等地的山坡林下。《滇南本草》记载它"专治五淋白浊,通利小便",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良药。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是一种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导致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中,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升高白细胞水平是治疗的关键目标之一。
血常规的报告单拿在手上,密密麻麻一堆数字,眼睛都花了。这时候有人总会说一句,“你看不懂没关系,看医生就行了”。但问题是,不懂的事总让人不安,尤其是身体的事。
化疗和放疗对癌细胞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同时,它们也像一把双刃剑,把我们体内的白细胞搞得苦不堪言。想象一下,如果白细胞突然罢工了,免疫系统会瞬间瘫痪,人体就像一座没有保安的商场,细菌和病毒可以随便逛。而这种情况,对于正在接受化疗或放疗的人来说,并不是天方夜谭。
最近儿童感染性疾病有所增加,北方特别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特别多,南方以病毒感染为主,比如消化道感染疾病,诺如病毒,轮状病毒,EB病毒,腺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