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天地:一场关于远行与归处的千年对话
孔子周游列国时留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训诫,十六世纪的江南,徐霞客的母亲将同样的话语赠予即将踏上征途的儿子。跨越千年的相似叮嘱,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中绽放出迥异的光芒,这并非简单的道德桎梏,而是中国文化中对“孝”与“志”的辩证思考。
孔子周游列国时留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训诫,十六世纪的江南,徐霞客的母亲将同样的话语赠予即将踏上征途的儿子。跨越千年的相似叮嘱,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中绽放出迥异的光芒,这并非简单的道德桎梏,而是中国文化中对“孝”与“志”的辩证思考。
我想有一块地,方方正正,不必太大。清晨的露水还悬在草尖,我和老伴便握着锄头翻松泥土,把带着体温的种子埋进湿润的土壤里。看着嫩绿的菜苗一天天抽枝展叶,用指尖拂去叶片上的虫迹,如同呵护沉睡的婴儿。等待的日子里,时光被拉长,每一次弯腰查看菜畦,都能听见生命拔节的轻响
逢年过节或周末闲暇,人们纷纷前往寺庙烧香拜佛,穷困者询问致富之道,富裕者探寻前路方向,既富且顺遂者又追问劫数,总之无事不登三宝殿,烧香拜佛皆有所求。然而,走遍天下寺庙,遍览古今经典,无论哪一部经书,字里行间都在劝诫我们要放下欲念。
院落间,一株弯曲的大树,伸向工作室的瓦角处。在夕阳余晖下,树影晃动,仿佛摇醒了清浅的梦境。转角处,成片的不规则原石,高大威猛,在这空间里肆意蔓延。恰似大地母亲那广袤无垠、温柔宽厚的怀抱,默默承载着世间万物,以其独有的柔和之力,润泽着每一个踏入者的心灵,仿若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