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等致密核物质的状态方程
中子星除了密度巨大之外,还带来了其他挑战。它们的体积很小,无法用望远镜进行目视研究,因为它们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点。(距离地球最近的中子星距离地球 400 光年。)
中子星除了密度巨大之外,还带来了其他挑战。它们的体积很小,无法用望远镜进行目视研究,因为它们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点。(距离地球最近的中子星距离地球 400 光年。)
2025年1月16日,Nick Hague和Suni Williams用六小个时维修好了中子星内部成分探测仪(NICER),阿尔法磁谱仪(AMS)和其他一些国际空间站外的设备。
一颗使用 ASKAP 射电望远镜发现的慢速旋转中子星ASKAP J1839-0756,正在挑战人们对脉冲星的传统理解。与快速旋转的典型脉冲星不同,该物体每 6.5 小时完成一次旋转,并从两个磁极发射无线电脉冲,为天文学家探索中子星行为的极限和宇宙的奥秘提供了独
宇宙是一个充满奥秘的空间,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天体现象。有些天体现象常常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它们的极端性质不仅挑战了我们对自然法则的理解,也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本文将详细探讨宇宙中一些极端天体现象,重点讨论它们的物理机制及其对我们认识宇宙的深远影响。
中子星到底多重?这个问题困扰了天文学界几十年。2025年3月17日,《自然·天文学》刊登了一项研究,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联合团队通过分析90颗中子星的质量数据,首次计算出它们的平均诞生质量——1.3倍太阳质量。这意味着,当一颗大质量恒星死亡时,留下的中子星核心普遍
深夜的贵州群山间,一口直径500米的“大锅”正对着星空疯狂“吸电”——47天里,它捕捉到1652次来自30亿光年外的神秘爆炸,每次爆炸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燃烧10年!这不是科幻电影情节,而是中国天眼(FAST)在2019年记录的真实宇宙事件。当科学家打开这个装
双中子星合并发生在距离地球数百万光年的地方。解读它们产生的引力波对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这些信号对应于当前探测器的几分钟数据,以及未来天文台可能产生的几小时到几天的数据。分析如此庞大的数据集需要大量计算且耗时。
公众普遍以为黑洞拥有无限的质量密度,然而这种观点并非十分精确。所谓“无限”,实际上仅仅指涉黑洞的核心——奇点,并非黑洞整体。
快速射电暴(FRB)是由极度紧凑的天体爆发释放的短暂且强烈的射电波。这种千分之一秒的“宇宙烟火”尽管转瞬即逝,却携带着巨大的能量,足以在短时间内点亮整个星系。
2007年的一天,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本科生戴维·纳克维奇正在存档数据中寻找来自银河系内的脉冲星信号,此时,一个特殊的射电信号(FRB 010724)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仅有5毫秒的射电暴发,从色散量分析,它的源头似乎并不在银河系内,而是位于16亿光年外的
2019年8月14日,天文学界迎来了一场"宇宙大事件"!由美国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意大利的Virgo探测器首次捕捉到黑洞吞噬中子星时引发的引力波。这一壮观宇宙现象发生在距离地球约9亿光年的深空。引力波的发现再次为人类揭示了宇宙中壮丽而激烈的
有时候,我的脑子里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它们盘桓不去,非得让我找到答案不可。有些问题很琐碎,有些则听起来傻乎乎的,不过当我细细思考,便可能带来有趣的启发。
当一颗大质量恒星(通常是质量为8到2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燃烧掉核心的氢后,它会经历一系列更重元素的核聚变过程,逐渐形成一个由铁组成的核心。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秘密。近日,一项关于中子星“4U 1820-30”的最新研究,再次将人类的目光聚焦于这片神秘的领域。这项由丹麦理工大学(DTU)主导的研究,利用国际空间站(ISS)上的X射线望远镜“中子星内部组成探测器”(NICER)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当中子星与黑洞相遇,一场壮丽而可怕的灾难便悄然上演。这两种极端致密的天体相互作用,不仅揭示了宇宙中天体物理的极端现象,也为科学家们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