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苏州的刻书与藏书
明清时期,苏州的出版业出现了两个持续百年的高潮。明成化至嘉靖间,苏州文人藏书之风盛极一时,带动刻书活动的频繁,而且产生众多的名家精品,享誉后世。从存世刻本来看,成化至正德间是渐起波浪,到嘉靖、万历,方成大潮。
明清时期,苏州的出版业出现了两个持续百年的高潮。明成化至嘉靖间,苏州文人藏书之风盛极一时,带动刻书活动的频繁,而且产生众多的名家精品,享誉后世。从存世刻本来看,成化至正德间是渐起波浪,到嘉靖、万历,方成大潮。
“藏书”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历来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愈是乱世,人们愈是怀念文化的繁荣,私人藏书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刘承幹,作为“民国私人藏书第一人”,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兴建藏书楼,耗费巨资购书藏书,为中华民族传统文
万历时期(1573-1620)私人刻书成为时代的主流,书籍的文本形式和图像功能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原本仅作为点缀的木刻插图,逐渐成为承载某种出版意图的“版画作品”。这种视觉形态上的变化,喻示着刻书性质上的重大转向。这一时期,徽州商人和刻书者汪廷讷的环翠堂书坊是
明代成熟的章回小说是从“按鉴”开始的,“按鉴”成为明代历史演义的基本面貌。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与福建建阳刻书密切相关。建阳是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在宋代率先雕刻经史著作,至于今日尚存的刻本中,仍以史部为其大宗,而在史部中,又以普及性的通鉴类图书占绝
在概括宋代刻书体系和部分刻书中心的基础上,着重对宋代福建刻书进行研究。宋代福建刻书的三大体系在时间、地域和发展程度上并非齐头并进,建阳坊刻成为福建刻书的重要代表。南宋福建经济繁荣、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其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而数量众多的文人、刻书家和刻工队伍则
古籍是什么?它有哪些种类?有哪些形制?古籍的装帧方式有哪些?如何区分不同的版本?从经史子集到丛书、类书,从竹简木牍到皮纸、麻纸,从稿抄本到套印本……我们将一步步为您揭开古籍的神秘面纱。
在中国古代,一部书稿杀青付梓而成雕版印本,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书工依设计好的版式将文字缮写于纸而成版样;刻工将版样扣于木板,持刀刻字而成印版(阳文反字);印工将纸覆于印版刷印而成印页;装订工将印页合而订之是为雕版印本。这个雕版印书工艺就是雕版印刷术,世人把这门技
本书主要探讨明清时期的“书籍之交”(亦可称“书籍社交”),即书籍的社交属性及相关活动。作者认为,古代私家出版主要目的之一是社交。这样一种传统,也影响到现在:很多人拿到新出之著作后,首先想到的是赠送,然后才是其他用途(如果有的话)。明清时期书籍社交发展到了极致,
宋朝的图书事业发展繁荣,出现了官刻本、私家刻本、坊刻本三种类型、三种级别的图书,其中坊刻本流通范围很广、使用人数很多,影响很大,有必要对其阐述。本文对坊刻本的出现原因、分布区域、特点等进行了简单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