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丨周挺课题组揭示树突细胞迁移受损驱动肿瘤免疫逃逸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中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负责携带肿瘤抗原从肿瘤组织迁移至引流淋巴结,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答,从而启动并维持抗肿瘤免疫循环。 然而 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微环境中的紊乱信号逐步干扰这一迁移过程,导致 免疫循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中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负责携带肿瘤抗原从肿瘤组织迁移至引流淋巴结,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答,从而启动并维持抗肿瘤免疫循环。 然而 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微环境中的紊乱信号逐步干扰这一迁移过程,导致 免疫循
中山大学邝栋明教授团队曾在Cancer Cell发表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在肝癌(HCC)中,肿瘤反应性 CD103+ CTLs 受癌周巨噬细胞的抗原交叉呈递调控从而滞留在癌周区域,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中的 NLRP3 炎性小体,促进肝癌进展和对免疫治疗的抵抗。提示
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浪潮。随着PD-1/L1单抗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及TIGIT等新一代免疫检查点靶点在临床研发中接连受挫,全球制药产业正在重新审视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国产PD-(L)1/VEGF双抗所代表的创新疗法凭借305亿美元的BD交易总额,以破竹之势撬动全球新药研发市场时,肿瘤免疫领域的新一轮革命已然拉开了帷幕——这不是猜想,而是此刻正在发生的行业“地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肿瘤治疗带来范式变革,使得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获益。然而,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0%-35%可以获得显著持久的治疗效果,亟需创新治疗策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肿瘤治疗带来范式变革,使得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获益。然而,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0%-35%可以获得显著持久的治疗效果,亟需创新治疗策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获得了显著的临床获益。然而,目前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只有约10%至35%能够获得持久且显著的治疗反应,因此亟需开发更具创新性和有效性的治疗策略。
提起促胃癌的微生物,大家肯定第一个想到幽门螺杆菌(Hp)。不过其实胃癌的风险因素也很多,“胃癌菌”肯定也不止这一个。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来,免疫疗法成为一种极具前景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方法,但超80%的患者仍表现出固有耐药性。因此,进一步探究头颈部鳞状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