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烽火中,他们用笔书写对祖国的爱与赞歌
在遥远的抗战年代,三位文学大师——老舍、艾青、穆旦,以各自的光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那个时代,看看他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深情。
在遥远的抗战年代,三位文学大师——老舍、艾青、穆旦,以各自的光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那个时代,看看他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深情。
创刊于1942年7月7日的《晋察冀画报》,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以摄影为主体的综合性刊物。1941年底日寇占领香港后,上海、武汉、香港等地的画报全部停刊。中华大地除中、美、英三国宣传部门在重庆联合创立了一份作为同盟国宣传工具的战时画报《联合画报》以外,《晋
1931年秋天,沈阳柳条湖那声爆炸的余音还没散尽,北平城里头就已经暗潮涌动了。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院长易培基,望着太和殿那金光闪闪的琉璃瓦,在日记本上重重地写下:“国宝能不能保住,就在这一朝一夕了。”就这么着,一场长达十四年的文化保卫大战,轰轰烈烈地开场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铁蹄践踏东三省,随即入侵上海。当时以上海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批中小学生,自发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国难教育社党组织专门委派中共党员吴新稼前往,并于9月3日成立孩子剧团,吴新稼为干事长(后改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