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日常经验之上寻求超越
日常经验是作家创作的重要资源,是文学真实品格的重要凭借。在作品中展现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姿态和心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内容。一定程度上说,文学的发展依靠的正是不同时代作家书写日常经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日常经验依然是当下文学中塑造人物和推动叙事的重心,体现了作家
日常经验是作家创作的重要资源,是文学真实品格的重要凭借。在作品中展现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姿态和心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内容。一定程度上说,文学的发展依靠的正是不同时代作家书写日常经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日常经验依然是当下文学中塑造人物和推动叙事的重心,体现了作家
孟峻颖,一位兼具诗人敏锐与记者深度的文化传播者,其职业生涯在新闻纪实与文学创作的交织中绽放出独特光彩。她既以记者的敏锐视角深入文化现场,又以诗人的诗意笔触记录时代脉搏,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的跨界文化使者。
为了证明清白,他晒出了周家老账本、长工证词,甚至带着记者走进了瓦房店的老宅子:“你们看,这土炕上睡过五个长工,太姥爷给他们的口粮比别家多两斗。”
在2006年网络文学商业化初期,便明确表示"不写套路文",如《股奴》中坚持对金融现象的真实解剖而非迎合市场猎奇心理。
如果时间能够轮回,我想回到以前的高中,那时候的高中,充满了很多地新鲜感,也充满了很多地挑战,那时候的自己虽然想读书却怎么也读不进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学又学不进去。
随着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文学的创作生产传播方式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展现出新的可能,文学与社会生活、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正在呈现新的特点。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守护文学的原创品格、构建健康的创作生态,不仅是新时代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6月19日下午,在书香四溢的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广西民族出版社与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签署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集:黄佩华作品精选集》阿拉伯文版的版权输出协议。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下联哟,比如从农事活动的对应季节及成果角度,对出“秋收粮万仓”这样对仗工整且表意相关的下联。#文学创作大会##上联:春播千亩稻;诚邀下联#
6月24日上午,2025北疆文艺大讲堂·文学创作系列讲座在内蒙古文学馆开讲。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自强做了题为《儿童故事创作的“三巧”》的专题报告。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海山主持专题报告,并做了总结发言。
截至6月24日收盘,掌阅科技股价报21.47元,与前一交易日持平。当日成交量为281.7万手,成交金额达6.04亿元。
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24)》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网络文学作品总量超过3300万部,全年新增作品200万部,同比增长7%。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占网民规模的51.9%,成为最具全民性特征的文学样式。2024年主要网络文学平台营收
心灵被热情点燃、被善良润泽,再普通的人也会拥有独属于自己绚丽璀璨的人生阅历。
夏至已至万物盛,美丽禧园恰逢时。为进一步发挥作家协会职能作用,加大宣传、推介“宜业宜居宜游”现代化新莒南的力度,6月21日,莒南县作家协会组织33名骨干会员深入莒南县莲花湖度假区·禧园景区,举办“讲好莒南故事 走进禧园”文学创作采风笔会活动。县文联主席高晓刚、
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日新月异的当下,一个县的作家协会却抛出“严禁会员用AI创作文学作品”的禁令,这一举措犹如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与思考。在我看来,此禁令不仅荒诞不经,更是对文学创新与时代发展的严重阻碍。
小说选刊杂志转企改制,从事文学创作的文人们生存何去何从?《小说选刊》转企改制后,文学的生存面临着多方面的变化与挑战,也有着新的机遇,具体如下:
车子离开公路,很快就进入一片葱茏茂密的丛林地带。通往村子纵深的主干道,在这片丛林边出现一个丁字路口,从那个丁字路口拐上去,就是一条短暂的缓坡道。然后再穿过一座古雅的门楼,便到了王标故乡老宅的家门口。实际上,王标家和外界连接的有两条通道,而另一条就是显得很惯常的
5月27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在学校麻章校区AB报告厅举行。著名畅销书作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钟宇应邀莅临湛江科技学院,以“洞悉世事容易,天真未泯很难”为主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读书分享会。广东新华湛江新华书店阅读服务中心经理李景才、副经理
6月9日,2025年中国作协主管社团业务培训在京开班。此次培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提升社团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文学社团高质量发展,为繁荣新时代文学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深圳双语童话1001夜》工程即是深圳文学创作速度的典范。自2025年5月1日启动,计划于2026年底前(一年半内)完成:
穿过广袤无垠的荒芜山原,一抹抹绿色逐渐映入眼帘,一座崭新的城市拔地而起。这是2012年启动建设的兰州新区,短短十余年间,便崛起为一座拥有超过70万人口的新城区。变化的不只是在荒滩上诞生的现代化城市,还有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记者曾于10余年前到访甘肃,乘火车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