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手写字体,每天练习,行书常用字书写,跟练版(六十四)
有段时间写“愁”字总不得法。按字帖的结构,“秋”字的禾旁该窄些,“心”字底要宽,可我写出来总像个佝偻的人,透着股刻意的苦。直到某个秋雨夜,听着窗外的雨打芭蕉,忽然想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那时再写“愁”,笔锋自然慢了下来,禾旁的撇捺像被雨打弯的叶,心字底的
有段时间写“愁”字总不得法。按字帖的结构,“秋”字的禾旁该窄些,“心”字底要宽,可我写出来总像个佝偻的人,透着股刻意的苦。直到某个秋雨夜,听着窗外的雨打芭蕉,忽然想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那时再写“愁”,笔锋自然慢了下来,禾旁的撇捺像被雨打弯的叶,心字底的
行书的笔意里藏着共同的智慧:顺应自然,而非强行改变。屋檐的雨水不会因为墙不直就停止流淌,它会顺着墙的形状找到自己的路;锥子在沙上划过,不会刻意追求笔直,只会留下最自然的痕迹。行书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控制笔墨,而是如何与笔墨共生。#分享你的手写字##头号创作者
行书最藏不住心事。高兴时写“喜”字,笔锋会跳起来,横画里全是小弧度的起伏,像嘴角忍不住扬起的笑意;难过时写“愁”字,竖钩会沉下去,墨色重得像压在心头的石头。苏轼在黄州写“人生如梦”,笔锋忽然放缓,每个字都拖着长长的尾巴,像叹息在空气里慢慢散开;而他写“老夫聊发
漫步在街头,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被店铺招牌上的书法吸引。那些用行书书写的店名,或古朴典雅,或灵动洒脱。“茶”字的草字头,两笔相连,似两片舒展的茶叶;“坊”字的最后一笔捺画,如水流倾泻,带着无尽的韵味。我会驻足良久,揣摩其中的笔法,想象书写者挥毫时的心境。在这市井烟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书写逐渐被键盘所取代,但练习行书常用字的意义却从未改变。
当我们沉浸在书写之中,外界的喧嚣仿佛都被隔绝开来。专注于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感受着毛笔与宣纸之间的摩擦,内心逐渐平静下来。
练习行书常用字也是对结构的理解与把握。行书的结构不像楷书那般规整,它更注重灵动与呼应。
横竖撇捺的书写,如同在宣纸上进行一场缓慢的禅修,让浮躁的心逐渐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