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贵州一老农被重庆警方带走,经查此人是周总理亲定要犯
1957年5月,贵州濯水镇小城里的人们习惯了平静日子,谁能想到会因为一个叫“刘正刚”的陌生人搅起波澜?这个人自称不识字,其实出口成章,没事写点字、偶尔吟诗。一天他随口一句“笔帽不翼而飞了”,把镇上几个公私合营商店的工作人员弄得直犯嘀咕。真农民能这么说话?
1957年5月,贵州濯水镇小城里的人们习惯了平静日子,谁能想到会因为一个叫“刘正刚”的陌生人搅起波澜?这个人自称不识字,其实出口成章,没事写点字、偶尔吟诗。一天他随口一句“笔帽不翼而飞了”,把镇上几个公私合营商店的工作人员弄得直犯嘀咕。真农民能这么说话?
郑蕴侠的人生起点带着光环。1907年,他出生于江西临川官宦世家,祖父郑重光是清末知县,父亲郑宗尧是东京帝国大学高材生,追随孙中山的革命派。
“老刘,你打算盘倒是麻利得很啊!”1957年深秋的濯水镇合作食堂里,主任老张眯着眼睛打量眼前这个自称“初识字”的会计。正在整理账本的郑蕴侠手指一颤,强笑着摆手:“庄稼把式,不值一提。”他额角沁出冷汗,浑然不觉这句话里的“不翼而飞”已让同事起了疑心。
他是特务,是叛徒,是被公审万人唾骂的罪人,可几十年后,他成了政协委员,还写下了一本没人敢公开的回忆录,故事的反转,从他戴上手铐那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