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气温回暖 疾控提醒:预防登革热!
随着气温升高,登革热也将迎来一个发病高峰期。近日,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提醒,春季出门踏青的市民增多,到户外活动应该防范蚊虫叮咬,特别是预防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伊蚊传播给人类。
随着气温升高,登革热也将迎来一个发病高峰期。近日,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提醒,春季出门踏青的市民增多,到户外活动应该防范蚊虫叮咬,特别是预防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伊蚊传播给人类。
据广东省疾控中心官网公开数据,2025年第13周(3月24日至3月30日),广东全省新增报告5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1例,由佛山报告;输入病例4例,分布在广州2例,珠海、深圳各1例(按照现住址统计)。
防控登革热疫情需全民参与,通过“防输入、清蚊媒、早识别、快处置”的综合措施,降低大规模流行风险。公众应掌握防护知识,尤其重视旅行防护和家庭灭蚊,共同筑牢健康防线。
蚊子就像一个放大器,吸病人血液时意外得到几个病毒种子,种在自己体内就繁殖出千千万万的果实,再随机分发给下1个“倒霉蛋”。
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
一要做好物理屏障防护。尽量选择配备有纱窗、空调的住宿环境,夜间睡眠推荐使用蚊帐。
防控登革热疫情需全民参与,通过“防输入、清蚊媒、早识别、快处置”的综合措施,降低大规模流行风险。公众应掌握防护知识,尤其重视旅行防护和家庭灭蚊,共同筑牢健康防线。
国家疾控局3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春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健康提示。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国登革热疫情受多种因素影响,防控形势比较严峻复杂。
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为白蚊伊蚊,其主要在早上7时到10时、下午4时到7时活动。
科学实验揭开谜底:雌蚊交配后确实会主动躲避雄蚊振翅声(约500Hz),部分驱蚊APP正是基于此原理。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检测发现,市面声波驱蚊产品对埃及伊蚊等主流蚊种基本无效。佛罗里达大学实验更指出,受试者在播放驱蚊声波时,被叮咬次数反而增加21%。
首先,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蚊子的一生。蚊子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它的一生要经历四个成长阶段,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在适宜的环境里,雌蚊将卵产在水中,1—2天后卵就孵化成幼虫,叫孑孓(jié jué)。孑孓经过四次蜕皮后变成蛹,蛹继续在水中生活2—3天,即可羽
上海市长宁区疾控中心主任医师蔡恩茂解释,根据蚊虫的生态习性,它到冬天以后就不吸血了,体内会集聚脂肪。因为脂肪的原因会导致蚊虫的耐药性更强,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物理的方法。
众所周知,每年的8月20日被定为世界蚊子日,我们每个人都很讨厌蚊子,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被蚊子咬过。虽然蚊子身小体弱,但是让它咬上一口,只叫人奇痒难耐。其实蚊子是双翅目蚊科的小型飞行昆虫,以雌性吸血、雄性吸食植物汁液为生。虽然蚊子在人类的生活中常常被视为害虫,但
今天,全市各区纷纷启动 "家家共参与,消灭越冬蚊"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以2025年元旦和新春为双节点,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全市200多个街镇积极响应,5000多个居村委、10万多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大扫除活动中。
夏天,蚊子总是让人不胜其烦。实际上,蚊子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蚊子在外观、习性和危害程度上都有所不同。
每年的8月20日被定为世界蚊子日,我们每个人都很讨厌蚊子,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被蚊子咬过。虽然蚊子身小体弱,但是让它咬上一口,只叫人奇痒难耐。其实蚊子是双翅目蚊科的小型飞行昆虫,以雌性吸血、雄性吸食植物汁液为生。虽然蚊子在人类的生活中常常被视为害虫,但它们在生态
天气渐凉,我们告别了夏日里无处不在的蚊虫骚扰。你是否也曾好奇,那些曾经让我们不胜其烦的“小家伙们”,在寒冷的季节里都躲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越冬蚊的神秘面纱。
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在严重情况下,登革热可以致命。
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在严重情况下,登革热可以致命。
其中,本地病例1238例,分布在广州294例、佛山275例、深圳164例、湛江77例、珠海58例、中山54例、东莞44例、清远36例、惠州35例、揭阳33例、肇庆27例、云浮22例、汕头21例、韶关17例,汕尾、阳江各16例,江门15例、潮州14例、茂名1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