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教育】百年文脉:郧阳府建制沿革与教育体系史考略(3)
序:1904年的郧阳城,旧书院的门楣悄然换上"师范"金匾。张之洞的《劝学篇》化作惊雷,劈开鄂西北的蒙昧长夜。84厘米见方的毕业凭照上,修身、格致、体操的分数刻下近代教育的初啼;三千卷藏书的清美堂里,王世贞的墨香与杨国辅的算草共舞。当首任堂长方乙垣在土城墙下挂起
序:1904年的郧阳城,旧书院的门楣悄然换上"师范"金匾。张之洞的《劝学篇》化作惊雷,劈开鄂西北的蒙昧长夜。84厘米见方的毕业凭照上,修身、格致、体操的分数刻下近代教育的初啼;三千卷藏书的清美堂里,王世贞的墨香与杨国辅的算草共舞。当首任堂长方乙垣在土城墙下挂起
序:青砖灰瓦间,琅琅书声穿透五百年烟云。嘉靖二十六年,巡抚于湛捐出养廉银,在牛王庙的残垣上重建文明的星火。从尊经堂的万卷藏书到龙门书院的跨省开放,从马理笔下的"恭敬"匾额到袁枚笔下的"奇士"鲁之裕,这座山城最高学府历经七次迁徙、三次灭顶之灾,却在魏忠贤焚书的烈
嘉庆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襄阳黄号义军前锋部队约200人,经十堰到达花果园(小花果),再分出100余人到达黄龙滩,与刚过汉江不久的近千乡勇相遇,义军迅速登上南边山头,乡勇往上攻,刚攻上半山,山顶上的弓箭如雨点一般射了下来,但乡勇人多,弓箭有限,乡勇攻而不退,眼看乡
序言:荆襄群山如屏,流民聚散如潮。明成化年间,一场铁血与怀柔的博弈在鄂西北展开——当刘通、李原的起义烽火渐熄,左都御史原杰踏遍荒山野岭,以户籍为笔,以耕牛为墨,在流民血泪中书写新政。从强行驱逐到垦荒附籍,从军事镇压到砖城高筑,郧阳府的设立不仅终结了百年封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