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世柏、曾再新、秦宜強诗作欣赏
作者简介:尚世柏,1979年开始从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2016年退休,现居住南京。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当涂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在省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诗词二百多首。
作者简介:尚世柏,1979年开始从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2016年退休,现居住南京。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当涂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在省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诗词二百多首。
戴奎,字文祥,黄岩人。元末钱塘录事。明初徙濠,以荐为齐河主簿。有《介轩集》。
张简,字仲简,号云丘道人、白羊山樵,苏州府吴县人。初师张伯雨为道士,隐居鸿山。元末兵乱,以母老归,改服为儒生。洪武二年召修《元史》。工诗书画,诗淡雅温丽清深。有《云丘道人集》。
孙作,字大雅,后以字行,更字次知,江阴人。为文醇正典雅,动有依据。尝著书十二篇,号为《东家子》。元末避兵吴中,尽弃他物,独载书两簏。张士诚廪禄之,旋以母病谢去。明洪武六年聘修《大明日历》,授编修,乞改太平府教授。召为国子助教,累擢司业,归卒于家。有《沧螺集》。
李延兴,字继本,北平人。李士赡子,少以诗名。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进士,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元末兵乱,隐居不仕。河朔学者多从之,以师道尊于北方。明洪武间,出典涞水、永清县学。有《一山文集》。
贡性之,字友初,一作有初,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以胄子除簿尉,有刚直名。后补闽省理官。明洪武初,征录师泰后,大臣有以性之荐,乃避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更名悦。其从弟仕于朝者,迎归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给,以终其身。门人私谥真晦先生。有《南湖集》。
不知不觉,仲夏的风已悄然拂过。枝头的石榴花炽烈燃烧,如同一团跳动的火焰,将半边天空染成了绚烂的霞色。芒种时节镰刀与秧苗共舞,麦田里的金色麦浪此起彼伏,芒刺上挂着晶莹的晨露,随着镰刀的挥舞,一茬茬麦子倒下,那是岁月沉淀的丰收喜悦。
这首诗,是诗人张二棍以自身来暗喻社会,以自身上的“白蚁……”暗喻社会痼疾,提醒人们社会需要治理,毒瘤需要割掉,丑恶现象需要彻底清除,不然,社会机体会被“白蚁”蛀空,体现了诗人的一种社会責任心。
周南老(1301—1383),字正道,自号拙逸老人。祖籍道州(今湖南道县),后徙吴县(今江苏苏州)。元末明初官员。
顾况身兼大臣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以其独特的诗风与鲜明的个性,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文坛上,顾况的诗风大胆创新、不拘一格,打破了当时部分诗歌创作的固有模式,给诗坛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气息。他善于运用质朴的语言和奇特的想象,将生活百态、社会万象生动地展
刘涣,字彦亨,号石田,世家雒阳,后为绍兴山阴人。至正间授三茅书院山长,道梗不赴。洪武中尚存。
揭祐民,广昌人,寓盱水上,号盱里子,晚号希韦子。性伉直。泰定帝时为邵武经历,有能声。好游。尝北至燕赵,东抵辽。遇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有《盱里子集》。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他自幼聪慧过人,七岁能文,十一岁因诗赋才华受宋太宗赏识,授秘书省正字,后赐进士及第,历任著作佐郎、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等职。为人耿介刚直,崇尚气节。欧阳修赞其“文章擅天下”,苏轼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谥号“文节”,南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历任秘阁修撰、中书舍人、宝谟阁待制等职,以廉政著称。他师承永嘉学派郑伯熊、薛季宣,与张栻、吕祖谦等理学大家交游,主张“事功之学”,强调经世致
孙成纪的这组诗,宛如春日里的微风,轻柔地拂过读者的心灵。在《春光里写诗》中,诗人将春日的美好与写诗的灵感紧密相连。那山岚晨曦、黄昏炊烟、细密春雨,皆化作笔下灵动的字符,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诗意就在日常的细微之处。诗人洞悉生活奥秘,在春风抚慰下握笔,灵感如泉涌,传递
王都中(1279—1341) ,字元俞,自号本斋,福宁(今福建省霞浦县)人。世祖时以父荫,年十七即特授少中大夫、平江路总管府治中。僚吏以其年少而易之。殆都中遇事剖析中肯入理,皆不敢欺。后历仕四十余年,多有善政。累官至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有诗集。
诗海茫茫,有些诗作虽未家喻户晓,却以精湛的笔触和深沉的意境,在时光中静静绽放光彩。
陈樵(1278—1365) ,东阳人,字君采,号鹿皮子。元朝隐士。
胡助(1278—1355),字古愚,一字履信,婺州东阳人。好读书,有文采。举茂才,授建康路儒学录。荐改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以太常博士致仕。有《纯白斋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