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问答(49)老子故乡人为什么爱说“中”?
董延喜:老子是中原人,中原人爱说“中”,这个“中”就是正好、合度、恰如其分。人守住了中,也就守住了根本,守住了良知,就能达到处虚无而生万有,心守中而天地正的境界。我们读老子不能太过执着于文字,比如这个“行不言之教”,“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不执着于任何主观言行
董延喜:老子是中原人,中原人爱说“中”,这个“中”就是正好、合度、恰如其分。人守住了中,也就守住了根本,守住了良知,就能达到处虚无而生万有,心守中而天地正的境界。我们读老子不能太过执着于文字,比如这个“行不言之教”,“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不执着于任何主观言行
鲁迅先生曾言:“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这五千余字的古老经典,如同一口深邃的智慧之井,历经两千余年光阴涤荡,依然汩汩流淌着澄澈的清泉。当现代生活的喧嚣与焦虑如雾霭般弥漫时,书中这五句箴言,恰似穿透迷雾的微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幽径。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写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短短数语,道尽了“道”在世人眼中的不同境遇,也勾勒出思想传播时的奇妙图景。
本次《道德经》解读历时一个月,至此圆满结束。有必要对此次研习进行一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