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开品牌社媒主页,你会发现它的视觉风格早已焕然一新——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调、松弛感十足的生活化大片,让人很难再把它与传统的粗犷户外装备划上等号。
北美钓鱼佬最喜欢的品牌,在国内成了时尚单品?
「老白男专属」「土里土气」「爸爸辈户外装备」——这是很多人对Columbia的固有印象。
但如果你最近刷到张婧仪的相关社媒动态,可能会对这个户外品牌有些改观。
当她身着Columbia的冲锋衣穿行于户外,飒爽与清新并存,仿佛自带「公路文女主」滤镜,让简单的山系单品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这还是曾经那个「专业但不时尚」的Columbia吗?
点开品牌社媒主页,你会发现它的视觉风格早已焕然一新——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调、松弛感十足的生活化大片,让人很难再把它与传统的粗犷户外装备划上等号。
不知不觉间,Columbia在中国市场已经悄然完成了「进化」。
2024年双十一数据显示,哥伦比亚在户外品牌销售榜上排名第五,力压凯乐石、迪卡侬和始祖鸟。同时财报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第四季度净销售额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全年增长超过20%,电商渠道增速达35%,抖音女装和鞋类店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成为表现最佳的单一市场。
CEO Tim Boyle更直言,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弥补了北美市场的颓势」,并预言2025年将继续领跑。
事实上,哥伦比亚「懂」年轻人也不是这一天两天了。
早在2023年9月,品牌就已官宣蒋奇明成为代言人。这位演员凭借其锐利而克制的「性张力」,以及对山野自由的向往,被网友称为兼具「性张力」与「山张力」的新生代代表。
Columbia推出了数支与蒋奇明相关的广告片,采用了一种更具电影感、生活感的叙事风格,其中以「自然探索者」形象拍摄的广告片《走进自然 自然会玩》被网友称为「蒋奇明的vlog」,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引发模仿热潮。
而张婧仪的加入,则进一步打破了品牌「硬汉户外」的刻板形象——以「野生系骨相美」被众人所熟知的她,又被网友称为「地母系」美女,与品牌近年推广的「户外即生活」理念天然契合,吸引了更多女性消费者。
当蒋奇明和张婧仪穿行在城市与自然之间,镜头里是松弛又富有层次的故事,服装则成为了其中的媒介。广告片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服装功能展示,不再是冷冰冰的产品推销,而是一次次关于自然、自由与探索的情绪共鸣。
两位代言人的不同风格,精准覆盖了都市年轻人的户外想象,让Columbia完成了一次从「专业功能性」向「潮流情绪价值」的进化。
Columbia,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过去几年,「轻户外」 已经成为全球服饰行业的重要增长点。
从2020年疫情后兴起的「露营热」,到飞盘、徒步、骑行等运动的流行,再到 2022年开始流行的「山系穿搭」,户外运动早已不再是少数专业玩家的专属,而是变成了一种「潮流文化符号」。
在当下,消费者的需求早已发生改变——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件只适用于极限环境的冲锋衣,而是一种更贴合日常生活的户外体验。
许多户外品牌都在顺势而为:Helly Hansen日本线凭借山系美学引发代购热潮;The North Face早早拥抱街头文化,与Supreme、MM6等潮牌合作;Salomon通过机能风崛起;始祖鸟更是依靠顶级科技搭配极简美学,在高端市场站稳「运奢品」地位……
Columbia当然也在拥抱这个趋势,其近年来品牌在产品端端升级,就明显在向「日常化」靠拢。其中新推出的TRANSIT穿行系列,主打「城市漫游+轻徒步」,暗夜蓝、沙丘粉等配色打破传统户外沉闷感;还有与首尔设计师合作的HIKE365韩国线,采用宽松剪裁和轻量化面料,专为亚洲女性设计,上线首月即成社媒爆款。
在渠道层面,Columbia还在中国核心商圈推行新的门店形象,以淮海中路丰盛尚贤坊旗舰店为例,融合百年石库门建筑与山野灵感,打造「城市 x 户外」沉浸式体验。
与此同时,女性户外市场的增长潜力,正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品牌们都开始尝试用更有情绪价值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
Columbia这次找来了张婧仪,显然就是希望改变品牌过去「男性化」「工具理性」的形象,让女性消费者对它建立新的认知。这一行为也让人联想到爆火初期的始祖鸟和文淇的「山系美学」组合。
但问题在于,女性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连本不是以户外产品起家的lululemon,也在用「Wellness + City Outdoor」概念吸引女性用户。
如何在「女性户外」这个赛道上,找到真正属于Columbia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虽然品牌近年来加大了对年轻市场的投入,初步破除了人们对它的固有印象,但一个功能性品牌想要靠潮流翻身,这条路并不容易。
Columbia的专业户外基因,既是它的底气,也是它的枷锁。
回顾它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Columbia 的成功离不开专业技术的积累。从最初生产雨衣起家,到1980年代推出可拆卸内胆设计的Bugaboo Parka「三合一」冲锋衣,到现在都被业界广泛模仿。彼时品牌自研的防水透气技术,是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
但这种实用至上的风格,也让它在时尚性、潮流化方面一度落后于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这些年,Columbia的科技优势正在逐渐被其他品牌追平,而它的高端定位又不够明确,在户外极限运动玩家群体中,它始终无法挑战「鸟象鼠」这样的顶级品牌。
而在轻量化日常户外市场,Columbia又面临着来自montbell、Kolon等品牌的竞争。这些品牌的产品设计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日常穿搭需求,同时也具备更强的潮流属性,使得Columbia在这一赛道的竞争力显得略有不足。
简单来说,Columbia似乎始终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市场位置,难以建立真正的品牌护城河。这一点,从消费者的认知可以窥见:他们可能会因为蒋奇明、张婧仪的代言对Columbia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是否能转化为长期的品牌忠诚度,仍然存疑。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Columbia目前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轻户外整体市场趋势的利好,而非品牌独特性带来的「无可替代」优势。
换句话说,品牌确实在趋势里占到了一定的位置,但它并没有创造、或者说引领这个趋势。
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中不溜」,或许正是Columbia能在市场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Columbia本身就是一个定位中端的户外品牌,它并不追求极限性能,也不专注于潮流玩家,而是提供专业性与日常适用性兼具的产品,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这种市场定位,使它在极限户外玩家和潮流市场之外,拥有了自己的核心受众——这或许比盲目追逐潮流的品牌们更具可持续性。
总的来看,Columbia确实在转型,已经成功地让自己变得更「好看」、更「年轻」,并且短期内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馈。但如果要让消费者真正为品牌理念买单,而不仅仅是因为代言人或一波营销活动而购买产品,它仍然需要建立更清晰的品牌价值主张。
毕竟,在这个户外潮流迅速更迭的市场里,短期增长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 Columbia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化符号。
▂
来源:体育产业生态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