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绳曾与龙绳武都垂涎金素琴,鲁道源将军任滇军春秋剧团团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2:53 1

摘要:参加票房的多为军政人士和社会公教人员。当时最有名的票房是公余雅集社,人员以军政上层偏多,他们在“公余”之际也要“雅集”一下。这些“雅集” 之士中有好些都是厅长、师长什么的。

昆明 京戏岁月(三)

余斌

马连良来昆明演出,关肃霜和于素秋唱对台戏|余斌

抗战时昆明像北平,京戏在昆明盛行|余斌

龙三等组织云社名票友云集,西南联大师生唱京戏唱昆曲|余斌

接着说京戏的票友和戏迷。

他们是京戏赖以生存和盛行的土壤。

想当年,昆明京戏的戏迷和票友实在是多。

过远的情形就不说了,只讲 抗战前后。

京戏票友组织习称票房。

参加票房的多为军政人士和社会公教人员。当时最有名的票房是公余雅集社,人员以军政上层偏多,他们在“公余”之际也要“雅集”一下。这些“雅集” 之士中有好些都是厅长、师长什么的。

专家型的票友也有一位,叫陈豫源。陈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 系主任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大师熊佛西。

陈应召回滇任省教育厅艺术专员,与另一位专员王旦东负责筹办艺术师范和金马剧社,艺师成立后任戏剧电影科的班主任。

陈豫源学的是话剧,造诣深厚,是云南省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现代戏剧教育家。同时陈也喜京剧,青衣、小生都拿得起,是一位口碑极佳的票友,他加盟雅集杜,贡献良多。

“厅级”票友中缪云台很可注意,这位票友京滇两栖,既喜京剧,更爱滇戏。

缪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毕业,龙云时期任地矿厅长和富滇新银行行 长等要职,见多识广,爱好广泛。

这些上层票友经济条件自是优裕,他们不光聚会清唱,还发展到粉墨登场,角色不齐就请专业演员来配戏。

他们还派专人赴京、沪购买崭新考究的全部行头和“守旧”(戏曲舞台上用的绣有图案的幕),活动地点在绥靖路东道巷通海会馆的大礼堂,那地方在今天的长春小学对面。

另一个可注意的人物是龙绳曾。

他是龙云第三子,世称龙三,是相当典型的衙内式花花公子,不务正业,惟热心玩票,自号凌霄馆主,据说他学谭派老生已达相当水准。

缪云台 梅贻琦 胡适

抗战后期,西南大戏院请来了色艺双全的花旦金素琴,颇受观众欢迎。有一回云南省新闻记者公会在“西南”举行京剧晚会,西南联大吴宓教授等名流应邀前往观赏。

那晚的压轴戏是全本《王宝钏》,由金素琴与唱老生的女票友觉云馆主联合主演,由此可见金氏在昆明剧坛之地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一时期票友喜与名伶同台献艺的风气。

当时来昆明的外省人相当多,京戏票友里面就有一些是上海或京津那边来的,有些还是名票。

如前面提到的觉云馆主,姓杨,来自上海,她唱老生不让伶人,《辕门斩子》中饰杨延辉,得行家首肯。

江小鹣也是一位上海名票,早年留法学美术, 回国后任上海美专西画教授和教务主任,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先行者之一。

江小鹣1933年创作《孙中山像》

江小鹣二十年代后期在上海组织沙龙式的天马剧艺会,他是世家子弟不缺钱花,沙龙开支全包了。

江氏与诗人徐志摩、陆小曼夫妇及“第三者”翁瑞午都很熟,在他组织的一次票友演出中,他们四位还演了一出《玉堂春》,陆小曼自然是女主角苏三,翁瑞午饰男主角王金龙,徐志摩演红袍,江小鹣饰蓝袍,结果闹成绯闻,上海小报大炒特炒。

抗战初期江小鹣来昆明建了一个铸铜厂(他热心复制古铜器),很投入,还要搞国画展览,不时也参加义演。

江氏住在东寺街昆福巷,那是一条小巷,在西南大戏院斜对面。

江氏住宅叫平安第,条件不错,艺术、学术界友人常去他家聚会,像是上海沙龙搬来昆明。

令人惋惜的是这位艺术家为铸铜 厂辛劳过度,1939年在昆明去世,年仅45岁。

风气中也有不好的东西。举个例。

龙三与他大哥龙绳武(师长)同时垂涎金素琴,醋海风波发展到两人的侍从间恶语相向,闹得满城风雨。

这可苦了夹在中间的金素琴,据说曾打算在教育界找个人嫁了算了,未果,最终还是离开昆明,实质上等于逃离。

但正气还是有的。

抗战开始,滇军六十军和五十八军出师抗日,公余雅集社为欢送出征将士接连搞了几次京戏晚会,身为新编十一师师长的鲁道源也参加演出。

鲁是滇西昌宁县人,讲武堂毕业,喜京戏,工铜锤花脸,那晚演《霸王别姬》,饰项羽,据说学花脸泰斗金少山颇得韵味二三。

鲁师长率部奔赴前线转战湘赣间,战绩颇佳。

更难得的是他还将自己的爱好带入军中,组织了一个春秋剧团,下分京剧、话剧两队。

为表重视,团长还由他自己兼任。

剧团经常在战斗间隙为军民演出,以鼓舞士气民心。

一支滇军部队的“文工团”有话剧队不难理解,话剧擅长宣传众所周知;有京剧队就不容易了,这除了说明这位将军(后升任五十八军副军长军长)懂得以文艺为武器的宣传之道外,还说明京剧在云南的影响确实是大,它已经传播并渗透到了军队。

这是很可注意的一点。

(未完待续,期待下一集)

龙三等组织云社名票友云集,西南联大师生唱京戏唱昆曲|余斌

原文刊载于《滇池》2006年第一期。

余斌教授1936年生,籍贯昆明。1959 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去兰州工作, 先后任《甘肃文艺》理论编辑和《当代文艺 思潮》负责人。三十年后回滇,任云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业余从事理论批评,获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中青年)优秀论文奖一次,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次。出版学术专著《中国西部文学纵观》和三卷本随笔集《西南联大·昆明记忆》。

京剧名优琴湘君和赵君玉惨死于昭通,抗日时期昭通京戏名优荟萃

马连良来昆明演出,关肃霜和于素秋唱对台戏|余斌

抗战时昆明像北平:除建筑和街景外,与昆明文化氛围软件有关系,如京戏在昆明盛行|余斌

民国初年昆明的"南派京剧"(上)|张晓秋

民国初年昆明的"南派京剧"(下)|张晓秋

昭通江西会馆改建怡乐戏院,杨竹铭组建昭通第一个京剧班社|陈德荣

艺术迷龙云三公子龙绳曾,悄然进入云南京剧艺术史,被击毙于李子园的他,是民国京剧名票凌霄馆主

来源:夏吟云南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