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付费这趟车,怕是要开到终点站了。前几年还在朋友圈刷屏的「XXX社群」「XXX大师课」,如今要么停更半年,要么直接解散群聊,留下一堆「已读不回」的导师和「退款无门」的学员。从人均「终身学习者」到集体「韭菜觉醒」,从「买课如买菜」到「听直播像听相声」,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这趟车,怕是要开到终点站了。前几年还在朋友圈刷屏的「XXX社群」「XXX大师课」,如今要么停更半年,要么直接解散群聊,留下一堆「已读不回」的导师和「退款无门」的学员。从人均「终身学习者」到集体「韭菜觉醒」,从「买课如买菜」到「听直播像听相声」,知识付费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咱们不聊成功学,就扒扒那些年我们交过的智商税,看看这个曾经躺着赚钱的行业,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
纪老板在访谈里说,他2014年就加入了第一个付费社群「秦*会」。那会儿的知识付费,说白了就是「互联网扫盲班」——一群传统行业的老板揣着焦虑,想知道「微信公众号怎么涨粉」「O2O到底是啥玩意儿」。当时的社群像个「信息黑市」,你花几万块,买的不是课程,是「偷听大佬聊天」的资格。
2015年到2020年,这行业彻底疯了。只要你敢起个名字,比如「XXX创业营」「XXX财富圈」,再找几个「成功学导师」拍几张和大佬的合影,就能收割一波韭菜。有个做微商的朋友跟我吐槽:「我当年花5万进的社群,群里除了发广告就是抢红包,导师一年露两次面,每次都推销10万的高阶课。」
但2023年之后,风向彻底变了。纪老板说他「每年花二三十万当韭菜」,现在却发现「90%的社群活不过一年」。为啥?不是用户不爱学习了,是大家终于搞明白:知识付费的本质是「焦虑税」,但焦虑这东西,交多了会免疫。 以前听导师吹「年入百万不是梦」能打鸡血,现在只会回一句「你行你上啊」;以前觉得「进群=链接资源」,现在发现群里200人,199个是来蹭资源的。
更扎心的是,连「老江湖」都开始翻车。某知名社群创始人去年被扒「自己都没创过业,讲的案例全是编的」;某大师课导师直播时忘关麦,跟助理吐槽「这群人真好骗,随便讲点鸡汤就买单」。用户不是傻子,被割几次就醒了——与其花钱买别人的「成功模板」,不如自己多踩几个坑来得实在。
别看行业哀鸿遍野,还是有几个「幸存者」活得滋润。纪老板提到的「生财有术」「群响」「山顶会」,就是典型代表。这仨能活下来,靠的不是「贩卖焦虑」,而是把「反人性」玩到了极致。
先说「生财有术」。别人做社群靠导师吹牛,它偏要搞「UGC内容库」——让用户自己写赚钱案例,优质内容直接给现金奖励。亦仁(生财创始人)这招太狠了:既省了请导师的钱,又让用户觉得「我不是来消费的,是来赚钱的」。 现在生财的「航海实战」,本质就是「用用户的钱养用户」,你交3000块入群,只要写出爆款案例,直接返你5000块,这不比听课香?
再看「群响」。刘思毅这人贼精,别人做社群要么纯内容要么纯链接,他偏要搞「混合双打」——2399元的低价会员卖流量,4.98万的私董会卖资源。最绝的是他自己当「人形连接器」,每天直播连麦会员,一边输出干货一边帮会员牵线搭桥。用户买的不是课,是「刘思毅的朋友圈入场券」。这种「IP即服务」的模式,把「割韭菜」变成了「交朋友」,你说狠不狠?
还有「山顶会」。田园姐(山顶会创始人)更直接,客单价5万起,续费2万,相当于「花钱买个老板圈子」。20多个小秘书一对一服务,今天帮你对接投资人,明天帮你组局吃饭,后天带你去企业参访。高客单价筛掉了「白嫖党」,密集服务留住了「真老板」,这哪是社群,分明是「高端人脉中介」。
这三个活下来的案例,藏着一个共同逻辑:知识付费的核心不是「卖知识」,是「卖信任」和「卖效率」。 生财用「用户互哺」建立信任,群响用「IP人格化」降低链接成本,山顶会用「高价服务」提升圈子纯度。反观那些倒闭的社群,要么把用户当「韭菜」,要么把自己当「上帝」,不死才怪。
纪老板一句话戳破真相:「社群能不能活,全看创始人是什么基因。」亦仁是产品经理出身,所以生财能做成「内容工厂」;田园姐擅长社交,所以山顶会能做成「老板俱乐部」;刘思毅能说会道,所以群响能做成「流量集散地」。创始人的短板,就是社群的天花板。
最典型的反面教材,是前几年火过的「XXX创业社群」。创始人是个大学教授,理论一套一套的,但不懂商业落地,结果群里全是「空谈家」,聊了半年没人赚到钱,最后自然解散。还有个做「女性成长社群」的,创始人自己天天晒名牌包,教会员「如何嫁入豪门」,结果会员发现「导师自己都没嫁进去」,直接集体退费。
这里藏着一个残酷真相:知识付费社群,本质是创始人的「人格投射」。 你是实干家,社群就接地气;你是理论家,社群就飘在天上;你是社交达人,社群就热闹;你是社恐,社群就冷清。用户买的不是课程,是「成为像创始人一样的人」的幻觉。一旦创始人露馅——比如理论和实践脱节,或者私德出问题——社群立马崩塌。
纪老板自己也踩过这个坑。他早期加入的「秦*会」,创始人后来因为「割韭菜」被骂上热搜,社群直接凉透。「当时觉得他特别牛,后来发现他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自己都没做过企业。」所以现在他选社群,先看创始人「自己有没有结果」,再看「愿不愿意下场陪你玩」。 这届用户,已经学会「先验货,再买单」了。
访谈里纪老板聊到「传统行业做IP」,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他自己19年开始做IP,面对镜头说话磕巴,读稿子像背书,折腾两年才找到门道。传统老板做IP,难的不是「没内容」,是「放不下身段」。
最大的坎是「网感」。纪老板是搞芯片研发出身的,说话全是「底层逻辑」「赋能生态」,结果发了10条视频,播放量全是三位数。后来他学乖了,把「芯片研发」翻译成「手机为啥越用越卡」,把「房产投资」说成「月薪8000怎么买第一套房」,播放量立马破10万。传统老板总觉得「我讲的都是干货」,但用户要的不是「干货」,是「听得懂的干货」。
更难的是「镜头感」。我见过太多老板,平时开会侃侃而谈,一面对镜头就浑身僵硬。纪老板的解法绝了:找个「编导型助理」,天天跟着自己,吃饭、开会、见客户都拍,然后通过「访谈式拍摄」逼自己输出。比如助理问:「纪总,你当年为啥从芯片行业跳槽到房产?」他自然就开始讲故事,根本不用背稿子。老板IP的核心,不是「表演」,是「真实」。用户宁愿看你说错话,也不想看你念台词。
最扎心的是「投入产出比」。传统老板总觉得「做IP是成本」,其实是「效率工具」。纪老板算过一笔账:以前跑业务,见一个客户成本2000块,一年见200个客户,成交10个;现在做IP,一条视频500块,播放量10万,相当于同时跟10万人「开会」,成交50个客户。IP的本质是「批发式链接」,你不做,对手就会做,到时候你连客户的面都见不到。
现在的知识付费,已经不是「买课就完事」的年代了。用户要的是「我花了钱,你必须让我拿到结果」。所以活下来的玩家,都在从「课程贩子」转型「陪跑教练」。
生财的「航海实战」就是典型的「陪跑模式」。你想做短视频?它给你配导师、给选题、改文案,甚至帮你对接MCN机构,做不起来直接退钱。这哪是「知识付费」,分明是「效果付费」——你赚到钱了,再给我交学费。
群响更狠,直接搞「私董会陪跑」。4.98万的会员费,刘思毅亲自下场,每周跟你通电话,帮你拆解商业模式,对接供应链,甚至带你见投资人。有个会员吐槽:「我交的不是会员费,是请了个兼职CEO。」这种「手把手教你赚钱」的模式,把「知识」变成了「行动」,用户想不买单都难。
纪老板自己也在香港搞「陪跑」。他做房产投资社群,不是教你「怎么看房」,而是直接带你去买房——帮你选楼盘、谈价格、办贷款,甚至帮你租出去。「用户要的不是理论,是你帮他把事办成。」现在的知识付费,正在从「信息差生意」变成「服务差生意」——谁能帮用户少走弯路,谁就能活下去。
知识付费这行业,从来就不是「刚需」。用户买课,要么是焦虑,要么是偷懒,要么是想走捷径。但焦虑会消失,偷懒会后悔,捷径往往是弯路。真正的「知识付费」,是用户愿意为「自己的成长」买单,而不是为「别人的成功」买单。
那些倒闭的社群,错就错在把「用户的焦虑」当成「提款机」,把「自己的经验」当成「标准答案」。而活下来的玩家,都明白一个道理:知识是免费的,筛选知识的能力、落地知识的方法、链接资源的圈子,才是付费的理由。
你自己有没有拿到过结果?你能不能帮用户少走3年弯路?用户凭什么相信你,而不是别人?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