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小农机“转”出山地农耕新图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2:19 1

摘要:在甘肃定西的黄土高原上,层叠的梯田与起伏的山峦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农耕画卷。这里曾是“苦瘠甲于天下”的典型区域,山地占总面积的90%以上,地块分散、坡度陡峭,传统农耕长期面临“牛耕人背”的困境。近年来,随着微耕机、起垄覆膜一体机、山地轨道运输车等小型农机的普及,这

在甘肃定西的黄土高原上,层叠的梯田与起伏的山峦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农耕画卷。这里曾是“苦瘠甲于天下”的典型区域,山地占总面积的90%以上,地块分散、坡度陡峭,传统农耕长期面临“牛耕人背”的困境。近年来,随着微耕机、起垄覆膜一体机、山地轨道运输车等小型农机的普及,这片土地正悄然发生着“轻量化革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巴掌田”里的机械化突围

定西农民王建军家的20亩地分散在7个山头上,最大的地块不足3亩,最小的仅能种下几十株马铃薯。过去,他和妻子春播时要扛着锄头翻山越岭,累得直不起腰。2021年,政府推广的15马力微型拖拉机改变了他的生活。这种机身不足1.5米宽的“铁牛”,能在45度坡地上灵活转向,半天就能完成过去3天的翻地工作量。“机器爬坡时突突冒烟,但稳稳当当,连地头的‘鸡窝田’都能收拾利索。”王建军笑着说。如今,定西已推广使用小农机3.2万台,覆盖65%的行政村。

“产业链上的“技术适配”

小农机的价值不仅在于替代人力,更在于精准匹配特色农业需求。在陇西县首阳镇,药农们对一款“定制版”移栽机赞不绝口:机械臂每次精准抓取3-5株黄芪苗,栽植深度严格控制在12厘米,效率是人工的8倍。而通渭县的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则用上了带北斗导航的起垄机,能将垄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确保亩产提升15%。这些“小而专”的装备,正是企业与农户200多次田间试验的成果,解决了中药材移栽存活率低、马铃薯垄作不匀等痛点。

“共享模式破解“买不起”难题”

面对山区农户分散、购买力有限的现实,定西创新推出“农机共享平台”。在渭源县北寨镇,13个村联合成立农机服务队,政府补贴60%购置费用,农户扫码即可预约设备。一台4.8万元的履带式收获机,每年服务300户以上,使用者均摊成本仅需每亩15元。这种模式让高端农机“下得了山、进得了田”,2023年全县农机使用率同比提升40%。

从人扛驴驮到“农机上山”,定西的实践印证着山地农业现代化的独特路径。当3D打印技术开始用于定制农机配件、当手机APP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这场“轻量化革命”仍在继续——它不仅是生产工具的升级,更是千年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智慧转型。正如田间老农所言:“现在种地,终于能挺直腰板看天了。”

来源:达达的田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