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针对银发族诈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1:08 1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族(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人口规模已超2.8亿,占总人口近20%。老年群体因信息获取能力较弱、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对新兴技术适应性低,成为诈骗犯罪的主要目标。据公安部数据,2022年全国涉老诈骗案件超5万起,涉案金额超百亿元,严重侵害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族(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人口规模已超2.8亿,占总人口近20%。老年群体因信息获取能力较弱、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对新兴技术适应性低,成为诈骗犯罪的主要目标。据公安部数据,2022年全国涉老诈骗案件超5万起,涉案金额超百亿元,严重侵害老年人财产安全与社会信任。防范银发族诈骗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

一、银发族诈骗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1.常见诈骗类型

情感类诈骗:冒充亲友、婚恋交友骗取信任后索要钱财;

健康类诈骗:虚假保健品、特效药宣传,夸大疗效诱导消费;

投资类诈骗:以“养老理财”“高息回报”为名非法集资;

技术类诈骗:伪基站短信、钓鱼链接、AI换脸视频实施电信诈骗。

2.犯罪特征

精准化:利用老年人孤独、健康焦虑等心理弱点定制话术;

隐蔽化:通过线上支付、虚拟货币等逃避资金追踪;

链条化:形成“信息收集-话术设计-资金转移”黑灰产业链。

二、银发族受骗的深层原因

1.个体层面

数字素养不足:超60%老年人无法识别网络诈骗信息;

信息渠道单一:依赖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易受虚假广告误导;

心理需求被利用:孤独感、疾病恐惧使其更易轻信“关怀式”诈骗。

2.社会层面

家庭关怀缺位:子女与老人沟通频次低,未能及时干预;

行业监管滞后:保健品、养老地产等领域违规宣传屡禁不止;

技术反制不足:诈骗AI语音、深度伪造技术升级快,识别难度大。

三、防范银发族诈骗的应对策略

1. 完善法律与监管体系

推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细化涉老条款,建立诈骗资金快速冻结与追偿机制;

严惩针对老年人的虚假广告,强化保健品、养老投资等领域准入审查;

推行“银发族诈骗案件优先受理、快速侦办”司法绿色通道。

2. 强化技术反制与数字赋能

开发适老化反诈APP,集成AI语音识别、诈骗链接拦截等功能;

运营商针对老年用户开通“可疑来电智能预警”服务;

利用大数据构建涉老诈骗风险画像,实现精准预警。

3. 提升老年人防诈能力与社会支持

教育普及:社区开设“银发防骗课堂”,模拟诈骗场景开展沉浸式培训;

家庭参与:鼓励子女帮助父母安装反诈软件,定期分享防骗案例;

社会动员:组建“银发反诈志愿队”,发挥同龄人示范效应。

4. 构建多方协同治理网络

政府主导:公安、民政、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建立反诈信息共享平台;

企业责任:互联网平台落实实名制与内容审核,封堵诈骗信息传播渠道;

媒体引导: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公益栏目,曝光诈骗手法。

四、国内外实践案例与启示

北京“银盾行动”:公安联合社区开展“反诈宣传进公园”,通过戏曲、快板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防诈知识,涉案率下降27%。

日本“守护老人计划”:银行设置“大额转账延迟到账”机制,允许子女或社工对异常交易提出异议。

浙江杭州“数智护老”平台:整合社保、银行数据,AI自动识别高风险交易并触发人工干预,挽回损失超3000万元。

防范银发族诈骗是一项需要技术、法律、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建议从以下方向深化:立法层面:加快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案,增设反诈专章;技术层面:推动金融机构、通信企业研发低成本适老化反诈工具;文化层面:弘扬“尊老护老”社会风尚,压缩诈骗生存空间。唯有构建“全民反诈、科技护老”的防护网,才能让银发族远离诈骗陷阱,安享幸福晚年。

来源:神秘案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