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早在汉代,它就被写入历法,但直到唐代才称为清明节,连上寒食节和上巳节,官员可以放五天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首诗,让无数人以为唐代的清明总是阴雨绵绵。
但你知道吗?杜牧可能根本没在清明喝过酒!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揭开清明节的十大冷知识,
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早在汉代,它就被写入历法,但直到唐代才称为清明节,连上寒食节和上巳节,官员可以放五天假。
寒食节(禁火冷食)和上巳节(水边派对)原本是独立节日,但因时间紧邻清明,最终被“吞并”。唐代人一拍大腿:“干脆合并放假!”于是,扫墓、踏青、荡秋千的习俗全被塞进了清明。
唐玄宗大手一挥,放假五天!宋代更狠,直接“寒食+清明”连休七天,堪称古代版“小长假”。
唐代女子清明会荡秋千。唐玄宗称之为“半仙之喜”,认为荡得越高,越能驱邪避灾。就连《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清明也要搭起秋千架。
古人放风筝不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而是为了把霉运写在风筝上,剪断线让它随风飘走。“晦气”放完了?就赶紧去吃青团!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柳枝既是辟邪神器,又是“生发秘方”。插柳于户、戴柳于头,寓意生命力旺盛,连苏轼都写诗夸赞:“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最早的青团用艾草汁染色,作为祭祀供品。宋代以后才变成小吃,还衍生出“子推燕”(纪念介子推)和“清明狗”(江南地区用糯米捏狗辟邪)等版本。
“明前茶,贵如金”——清明前采的茶叶因虫害少、芽叶嫩,价比黄金。陆羽在《茶经》里疯狂安利,连乾隆下江南都点名要“龙井明前”。
受中华文化影响,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地也过清明。韩国人扫墓时摆上“松饼”,越南人吃“寒食粽”,连马来西亚华人都在坟头插“清明竹”。
不只有汉族过清明?满族“插佛托”(柳枝挂彩纸)、苗族“跳月祭祖”、壮族“抢花炮”……20多个少数民族各有不同。
“借问酒家何处有”被当作清明标配,但真相是:寒食节禁火,饭店根本不开门!杜牧写这句时,可能刚熬过三天吃冷饭的日子,最想吃一口热饭,而不是去喝酒。
小时候不懂祭祖的意义,直到看见全家老小扫墓时,才明白:逝者长已矣,生者当笑颜。清明不仅是追思,更是家族团聚、文化传承的纽带。
这个假期,不妨学学古人:扫墓后去踏青,啃一口青团,荡两下秋千。毕竟,心清景明,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来源:带上历史的心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