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面对逆境,自身已经疲惫不堪,难以再拿出足够的精力去经营感情。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
“为什么人在累的时候,会想要放弃自己的爱人?”
这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因为爱人需要能量,累的时候给不起爱。”
“痛苦的时候,有些爱人的存在也是消耗。”
“爱一个人需要很大的心思,累的时候很容易放弃。”
下面的评论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在亲密关系中的一种困局:
在很多时候,爱与痛苦,似乎很难共存。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维持婚姻关系是需要能量支出的。
当我们面对逆境,自身已经疲惫不堪,难以再拿出足够的精力去经营感情。
这个时候的我们,习惯于要么在对方身上找原因,要么在对方身上找能量。
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造成双方的消耗,让关系在逆境中越来越糟糕。
事实上,婚姻长久的关键,是我们是否具备爱人的能量。
这种能量存在于我们自身,而非对方。
很多爱人,在痛苦时却无法共度
朋友小M说,自己对丈夫的爱,好像时有时无。
无事发生的时候,感觉自己很爱丈夫。
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育儿的冲突、家长里短的矛盾,以及自己时不时冒出来的糟糕情绪逐渐积累。
她发现自己总是想从丈夫身上找问题、找答案。
“如果你再善于解决问题一点就好了。”“如果你再成熟一点就好了。”……种种怨言,最后都指向一个结果——离开他。
我们常常会误以为,婚姻的幸福来自伴侣的给予。
平常日子里,伴侣要给我们理解、包容和体谅。
当问题发生,我们还需要伴侣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力量、勇气和决心。
但对于一个处于逆境中的人来说,能量消耗是非常大的,给再多都不够。
爱是甜蜜的港湾,但它也可能是放大疲惫的棱镜。
对于小M来说,她的无助、痛苦、疲惫无法休止,于是想用放弃或离开来结束这一切。
而婚姻中最深刻的考验,往往藏在那些“想放弃”的瞬间。
有的人“想放弃”,是因为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觉得自己已经配不上对方,因为害怕拖累对方。
有的人“想放弃”,是因为迫切地想要从对方身上获取能量;索取与给予达不到平衡的时候,就会造成双方的消耗。
我们总以为“分开冷静冷静”,就真的能度过逆境。
现实却是,两个人即便分开了,逆境依然存在。
心理学中有一个“投射效应”:当我们内心能量匮乏时,会不自觉地要求伴侣填补空洞。
那些在疲惫时选择放弃的人,并非不爱,而是被内在的匮乏感吞噬,没有力气去爱。
有人说,“我曾责怪伴侣不够体贴,后来才发现,我从未学会如何接纳自己的无力感。”
我们误以为“换一个人”就能解决痛苦。
却未曾意识到,我们真正要面对的课题,是痛苦的时候如何与爱人共度。
逆境中的关系,其实更真实
电视剧《凡人歌》里,沈琳曾经是一名人力资源总监,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她选择成为一名全职太太。
那伟是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年薪可观,风光无限。
突然间,那伟的公司遭遇变故,失业的同时还背负了巨额债务。
一家人平静而温馨的生活,就这样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
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哪天生活就会给我们一记重拳,我们无法选择更无法预判。
他们的身份或许带着一些中产阶级的滤镜,但他们的遭遇,是当代普通中年夫妻的真实写照。
一天,那伟被上司骗去陪酒,倒在家楼下不省人事。
沈琳在工作中腰被撞伤,回家的路上却看到了狼狈不堪的丈夫。
她心疼又无奈,强忍着剧痛撑起丈夫。
那伟看到妻子的瞬间,心里的憋屈有了出口。
他口齿不清地吐槽着自己的委屈。
沈琳一边安抚一边托着丈夫往家里走,他们步履维艰,但却靠得很紧。
很多网友说:“很心酸,但也很温馨。”“泪目了,这才是相濡以沫的样子。”
我们一直以为,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要幸福快乐。
实际上,褪去理想的外衣,能共同抵御困难的关系,其实更真实。
有的人平时大大咧咧,实际内心非常脆弱敏感。
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其实内心有很多顾虑和难以言说的痛楚。
最真实的脆弱,会在逆境中显露出来,直指我们最核心的需求——被理解、被需要、被支持。
心理学家布琳·布朗提出,暴露脆弱性是建立深度连接的前提。
当恐惧、不安和不确定性展露在对方面前,也是我们卸下防备和“伪装”的时候。
相互间的透明与真诚,会让对方更了解我们,进入到一个更加真实和深刻的情感领域里。
就像沈琳和那伟,他们一个经历了朋友的背叛、职场的失意,一个重回职场、重重受阻。
明明自己走得就很艰难了,却还在相依相持的路上靠得更紧。
这样的婚姻就像一棵树,风雨越猛烈,根系越深扎泥土。
那些共同穿越低谷的伴侣,往往在伤痕中淬炼出更坚韧的联结。
那些一起走过的痛苦时刻,一定包含着深度的对话和倾听,心灵上的理解与共鸣。
我们会在这其中学会以更加成熟和负责任的方式去爱和被爱,在对方需要时给予支持,在自己脆弱时勇敢求助。
就像那句话写的,“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宏大叙事,它是散落在生活褶皱里的微雕艺术”。
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对方
关于婚姻,有一个很经典的描述:
很多人把婚姻当暖炉,只顾着用暖炉取暖,却忘了往暖炉里添炭加火。
逆境中,我们渴望解决问题,但又无计可施,以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放弃。
事实上,放弃爱人,本质上是放弃了对自己的探索。
当我们一味地对伴侣失望,抱怨伴侣的冷漠、疏离、敷衍与淡漠。
就很容易忽略一点:我们想要解决对方,其实是无法解决自己的无力感。
这恰似暖炉的隐喻,许多人举着空荡荡的炭筐等待对方付出,却从未想过自己才是点燃温暖的第一把火。
一位男性曾经倾诉:
“我总嫌妻子不够温柔,直到咨询师问我‘你对自己足够温柔吗’,我才惊觉,我对她的苛责,其实是对自己童年严苛教育的重复。”
解决对方,有可能是思维误区,也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以及一起解决问题的爱人。
电影《美国往事》里有一句台词是:“互相支撑着对方的生活成为彼此的力量,才是交往的本质。”
深层次的爱,从来都不只是停留在风花雪月里。
是那些不能在一起的时刻,也能相互成为彼此的力量。
是在那些人生艰难时候只要想起对方,就能又生出几分勇气前进的东西。
暖炉里的炭在不断燃烧,我们需要做的,是一起持续地往里面增添燃料。
病房里,一位丈夫温柔地安抚身患癌症的妻子,耐心细致地照料着。
疾病的折磨让他们疲惫不堪,但灯光下的身影,却格外温馨。
公司楼下,一位妻子忙完自己的工作,料理完家务后,赶来接她突然失业的丈夫。
生活的暴击让他们措手不及,但相拥的背影,却格外有力。
他们,都是往暖炉里增添燃料的爱人。
婚姻中最深刻的浪漫,不是永远炽热,而是两个人都愿意在灰烬中寻找星火。
最佳配偶,应该是你人生战场的盟友。
你疲惫时,我不要求你燃烧;我跌倒时,你容我暂时停靠。
彼此牺牲、彼此成就、彼此尊重,给予对方在风雨中站稳的力量。
婚姻长久的秘诀,是具备爱人的能量
有人说,爱是高手才拥有的能力,会爱的人是极少数。
而我认为,婚姻的本质,是一场关于“能量”的修行。
这种能量,不是取悦与牺牲,更不是控制与依附。
它源于一个人对自我的完整认知,对关系的清醒经营,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了悟。
《小巷人家》里,宋莹和林武峰的婚姻,是很多人向往的样子。
宋莹看上去咋咋呼呼,为了争厂里分配的房子和单位领导吵,为了争一块地和邻居吵。
林武峰会在宋莹吵完后赶来把她接回家,也会在宋莹冲出家门怒骂邻居时追在后面为她披上外套。
因为他清醒地知道,宋莹做的一切,是在为这个“小家”争取利益。
他们俩的婚姻,是两个丰盈的人结合在一起。
一个灵动,一个睿智,一起度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婚姻的长久,是共生而非消耗,是两个灵魂在能量层面的共振与滋养。
爱人的能量,也并非只是浪漫激情,而是一种持续滋养关系的能力。
要具备这种能力,就需要成长为一个懂得内观、懂得悦己、有耐心的爱人。
当你感觉自己的状态比较低沉,亲密关系也比较低迷的时候,第一步,请你先学会取悦自己。
给自己一些独处的空间,专注于自己喜欢的阅读、运动或者写作里,看看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
做能让自己能量充足、有获得感的事,哪怕很小。
比如完成一幅绘画,整理一次家务,完成一次计划了很久的徒步。
爱自己需要努力,需要了解、关注、认可、肯定自己,而爱他人则需要智慧、知识、素养。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提出一个“情感银行账户”的理念。
他把夫妻间的情感关系比喻为一个银行账户,每一次积极的互动,比如关爱、支持、理解和尊重,都被视为向这个账户中存入了一笔情感存款。
这些存款构成了夫妻关系的基石,有助于在面临挑战和压力时提供支持和保护。
在逆境中回收能量,第二步就是随着关系的起落,去检视你们账户的余额。
我们可以关注彼此的情感需求,做对方真正需要,而不是我们“认为”对方需要的事。
当你对关系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试着转换视角,将“他怎么总这样”变为“我们遇到了什么挑战”。
学会平衡给予与接受,健康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牺牲和迁就,而是我们互相的疼爱与关注。
用“积极回应”增强连结,积极地回应伴侣的一次交谈、一个拥抱、一个小礼物。
好的关系等于充电,是滋养,是让你有信心去改变、去行动、去迎接挑战。
把精力和温柔放在为婚姻补给燃料上,学会让能量流出,也让能量流回。
日复一日地,积累日常中“小而确定的幸福”。
真正的爱人能量,是明知人性脆弱,仍愿意和对方在琐碎中一遍遍重建对美好的信仰——这,或许就是婚姻最深邃的浪漫。
*本文由马小马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丨马小马
策划 | 李小豆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杨枪枪
副主编 | 花花
总 编 | 康蕾
来源:张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