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蟠桃宫庙会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一上会就被专家给否了。为什么?因为蟠桃宫已经没了。没有蟠桃宫,哪来的蟠桃宫庙会?如今,沿着新修缮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走到东便门立交桥下,已经找不到那座因为修建立交桥被拆除的宫庙的遗址。在绿地里面留着一块从被拆除的庙里移过来的
蟠桃宫庙会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一上会就被专家给否了。为什么?因为蟠桃宫已经没了。没有蟠桃宫,哪来的蟠桃宫庙会?如今,沿着新修缮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走到东便门立交桥下,已经找不到那座因为修建立交桥被拆除的宫庙的遗址。在绿地里面留着一块从被拆除的庙里移过来的石碑,是蟠桃宫曾经存在过的唯一的痕迹了。
想当年,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里是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
北京城里的庙多,庙会也多,但能让老百姓有明确的目的去逛的庙会还是屈指可数的。蟠桃宫是其中之一。因为到蟠桃宫逛庙会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可以栓娃娃。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子孙传代是最重要的一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了婚的男女都希望自己能很快生出一儿半女来,把传宗接代的事给了啦,好腾出功夫来干点别的。但在科学还不够普及的年代,老百姓无法用辅助手段科学地修改自己的命运,只好求取于神仙。人们给自己造出庙来,在庙里供上不同的神仙。因为选择的神仙不同,各个庙的香火也就有的兴旺、有的惨淡。蟠桃宫幸运地摊到了王母娘娘这尊天神,香火便格外地盛。
蟠桃宫的全名叫做护国太平蟠桃宫,严格讲,这是一座道观。它最早建于明代,清康熙元年(1662)的时候,由工部尚书吴达礼主持重新进行了翻建。蟠桃宫的正殿叫王母殿,里面供奉着王母娘娘,殿内墙上画的都是各路神仙来为王母祝寿的情景。传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王母娘娘都要举办大型的蟠桃盛会。天上的事情人间无法得见,于是,人们便在三月三这一天,聚到蟠桃宫来为王母娘娘庆祝生日。蟠桃宫庙会是每年春节之后,京城百姓最隆重的欢聚之地。清代的震钧在他所著的《天咫偶闻》一书里记载,说蟠桃宫“庙极小,庙市最盛”。
当年的蟠桃宫庙会比之春节期间的厂甸、白云观等庙会都要热闹,这一是因为生儿育女的事比之启求富贵平安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再一个也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春节之时,天寒地冻,可供人们玩乐的景观还没有出现。而蟠桃宫庙会已到阳春三月,樱花、桃花、迎春花都开了,草皮、榆树钱、柳枝头也都绿了,河上也可以荡舟了。人们携老带小、呼朋唤友,踏春烧香,祈子迎福。
到蟠桃宫里拴娃娃是一景。等有了孩子,神仙显灵了就要去还愿,这还是一景。那些还没成亲,但有情有意的男女们为了求个好福气,在拜堂前也会相约着先到蟠桃宫里来逛上一圈,这又是一景。再到后来,那些还没找到意中人的年轻男女,也到蟠桃宫这里来凑热闹,想乘机相上一个。于是,蟠桃宫庙会便越发的红火。
竹枝词中有写蟠桃宫庙会的诗:“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还有一首是这样写的:“蟠桃宫里看烧香,顽耍延河日正长,童冠归来天尚日,大通河上望漕粮。”
蟠桃宫东临大通桥,是通惠河的起点。游人逛了庙会,还可以顺道奔东便门去看运粮船。蟠桃宫以外的空地上有赛马场,由虎背口到白桥,由于正是青春试马的好时机,贵胄子弟多来比赛马、跑车。
蟠桃宫庙会最早的时候是每年自三月初一到三月初三,举办三天,三月三为正日。后来人们觉得三天过短,遂延长了两天,到三月初五。也有一说,说当年是因为当朝重臣李鸿章的孙子要来这里参加赛马,于是便将庙会延长二天。后来此处的赛马跑车停止了,但因为人们已经习惯来这里逛五天,这就一直这么延续下来了。
每年的三月一到,自崇文门外沿护城河往东三里长的一段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红男绿女,鱼贯而行。大鼓书、单弦、相声、变戏法等艺人在蟠桃宫外设场献艺。远近城乡的民间花会高跷、什不闲、舞狮、旱船等也来进香朝拜,十分热闹。
为了点缀庙会风光,护城河在开庙之前,要开闸蓄水,使自崇文门至东便门之间可以行船。游人自崇文门外护城河北岸码头上船,直达蟠桃宫附近的南岸码头。有的船上装了留声机,播放名伶曲段;有的船上的游客集合了一众票友,唱着单弦岔曲;有的船上坐的是时尚青年,大声唱的是流行歌曲。小船从河岸上低垂的绿柳间穿过,摆动的船桨摇碎了夕阳越拉越长的影子,此起彼伏的歌声若隐若现。一路走来,似乎撞进了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般的醉人风光之中。
蟠桃宫庙会上还有一种赶脚的毛驴,俗称“对槽驴”。游客可自崇文门外桥头乘这种毛驴至庙门前,破费不过几枚铜币。这种赶脚的毛驴训练有素,载客安稳,不必赶脚人尾随,驴至庙门前就不再多走一步,乘客下驴后毛驴自行按原路返回,再揽新客。
蟠桃宫庙会一直办到1959年,这使它留在今天人们记忆中的影像仍很清晰。1960年后蟠桃宫庙会停办。1985年因拓宽马路,蟠桃宫山门、鼓楼和部分东配殿被拆除。1987年修东便门立交桥,整个蟠桃宫被全部拆除。
蟠桃宫庙会由于其特殊的群体需求,使其相比京城其它的庙会更加市民化、风情化。在其延续的过程中,开发了很多娱情的内容,这是其他庙会所缺少的。它体现了更为浓郁的太平盛世景况。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时,对重现三月三蟠桃宫庙会的诉求便越发地强烈起来。
2007年,东花市街道开始恢复举办蟠桃宫庙会,从三月初一起到三月初三。庙虽然没有了,但围绕着“庙”组织起来的那些活动到是也蛮丰富多彩的。白天的时候,北京绢花、北京绢人、绒鸟绒鸟、葡萄常等传统手工艺人摆摊设展;便宜坊、豆花庄、锦芳、锦馨、九门小吃、牛街洪记等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小吃现场售卖;中幡、飞镖舞狮、龙腾舞跃、摔跤、顶坛子、踢碗、万寿无疆高跷老会、聚义同善小车盛会数档民间花会轮番表演。到晚上,还有露天电影免费观看。闻讯而来的群众也是熙熙攘攘。人们好像也并不是很在乎这里有没有那个蟠桃宫,只要给一个好玩的去处就成。
但是,对蟠桃宫有所了解的人们来说,这种活动看上去更像是对往日情景的一种缅怀。特别是当天黑下来,那块小屏幕拉起来播放电影的时候。更给人时光流转,难以重生的感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走进我们的生活,在政府的倡导下,民族民间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2008年,清明、中秋等传统文化节日被列入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使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为增强。很多地方也在组织各种相关活动,以迎合群众的需要。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或许不会像重建永定门城楼那样,把被拆了的蟠桃宫再重新建起来。但东便门角楼下立着的那块石碑,会让每个走过的游人回溯一下那段色彩缤纷的时光。如今,虽然三月三的庙会没有了,但明城墙下的梅花节已经成为京城人们踏春赏春的绝佳落脚点。
梅花位列我国十大名花之首。每年,梅开百花之首,最先给人们带来严寒的暖意。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品质的高洁,也成为中国人格品格的象征。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蟠桃宫已然不在,但每当三月三到来的时候,会有人来此处踏青赏梅,会有人相约着来此吟歌唱赋。会有人拉着孩子的手,给他们讲一讲过去的故事。走近那片曾经的热闹之地时,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会变得更加浓烈。伴随着梅花的清香,让人痴迷在这片天地之间,不愿离去。
作者系北京东城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者:杨建业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