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柔性电子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它融合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致力于开发具有柔韧性、可拉伸性和可折叠性的电子器件与系统,为传统电子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柔性电
柔性电子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它融合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致力于开发具有柔韧性、可拉伸性和可折叠性的电子器件与系统,为传统电子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柔性电子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展现出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从市场规模来看,柔性电子产业增长迅猛。
据市场研究公司 Precedence Research 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柔性电子市场规模预计到 2030 年将从 2021 年的 294 亿美元增长到 610 亿美元,预测期内的复合增长率达 8.5%。2024 年,柔性电子市场规模已突破 3000 亿元,相关企业招聘需求同比上涨 45%。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该行业正处于高速扩张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其次,在应用领域方面,柔性电子学展现出了强大的渗透力。
在柔性显示领域,像南邮黄维院士团队研发的 “可折叠屏幕” 技术已应用于华为 Mate X6 等国产旗舰机,推动了智能手机向可折叠、便携化方向发展。随着 5G 通信技术的普及,柔性显示技术在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产品上的应用也愈发广泛,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个性化的交互体验。毕业生在这一领域可从事显示器件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工作,参与到新型显示技术的创新中,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等柔性显示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
第三,健康医疗领域同样是柔性电子学的重要应用方向。
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测人体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体温等,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持。例如,柔性传感器可制成电子皮肤,贴附在人体表面,实现对人体运动、触觉等信息的精准感知,这对于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柔性电子学专业人才在此领域可投身于医疗设备的研发,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知识,开发出更贴合人体需求、佩戴更舒适的医疗电子产品。
第四,在国防军工领域,柔性电子技术的应用也为装备的轻量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可穿戴的柔性电子设备可用于士兵的战场监测与通信,提高作战效率与安全性;柔性传感器还可应用于飞行器、舰艇等装备的结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这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与创新能力,能够满足国防军工领域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柔性电子器件的研发需求。
第五,从就业岗位来看,毕业生可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不同单位找到适配岗位。
在企业中,常见岗位有柔性电子器件研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产品测试工程师等。研发工程师负责新型柔性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工艺工程师则专注于优化生产工艺,确保产品的质量与稳定性;产品测试工程师负责对研发出的产品进行性能测试,保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在高校及科研院所,毕业生可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动柔性电子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同时也可承担教学任务,为培养后续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第六,从人才培养与竞争角度看,目前开设柔性电子学专业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如西北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
这意味着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稀缺性与竞争力。然而,由于该专业的交叉学科特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掌握电子电路、半导体物理等电子类专业知识,还需了解材料科学、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只有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整体而言,柔性电子学专业就业前景一片光明。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但想要在这一领域取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学生在校期间需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跟行业前沿技术,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抓住机遇,为柔性电子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奔跑的督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