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困却就是不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6 05:30 1

摘要:经常上班的人,多少都经历过这样的「至暗时刻」—— 尽管白天工作困到不行,但真到了睡觉时间,躺在床上,却怎么都不想睡。

经常上班的人,多少都经历过这样的「至暗时刻」—— 尽管白天工作困到不行,但真到了睡觉时间,躺在床上,却怎么都不想睡。

尽管知道第二天要早起工作,但总是想着「再玩五分钟就去睡觉」,在短视频/游戏/各种剧中停不下来……

图源网络

明明身体已经熬不住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有觉不睡,硬要一拖再拖?

一些爱好熬夜的人表示,白天的时间属于老板,只有晚上躺在床上的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

没有待办清单、没有突发需求,自己睡前刷手机、追剧、玩游戏的每一分钟,都是对工作的一种逃离。

而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定义为「报复性睡前拖延症」(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是一种尽管没有外力阻止,但是仍然不能按照预定时间睡觉的行为。

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 2014 年发表在 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的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长期工作 12 小时以上的人,会用熬夜来「报复」被工作占据的时间。他们不是不困,而是想通过这几个小时的「熬夜时间」以此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而你不一定知道的是,睡前拖延,极有可能是你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信号。

很多人会将睡前拖延,认定为是自控力不够的表现;但事实上,这种难以抗拒的强迫性的晚睡,也有可能是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或者较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后,导致的神经性紊乱

这种靠熬夜抢时间的方式,看似能带来几小时「自由快感」,实则是在透支身体和情绪健康。

长期的睡眠不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导致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等。

更有甚者,熬夜还会增加抑郁风险

2023 年,一篇发表在 Nature 旗下期刊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的研究论文表示,与睡眠时间处于 5 - 9 小时的人相比,睡眠时间少于 5 小时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升高 2.6 倍

熬夜还会进一步加重焦虑;第二天的疲惫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而堆积的任务又会产生新的压力,导致越熬越焦虑,如此往复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报复性熬夜只是焦虑的信号之一;当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身体还会发出其他预警信号。

如果你频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建议及时留意近期的心理状态,做出适当的调整。

图源 | Jayberries, CC BY-SA 4.0

· 肚子不舒服

一些人明明没吃错东西,但是总觉得胃胀、反酸、想拉肚子,尤其是赶 deadline 的时候,肠胃不适更加频繁。

这也许不是肠胃「娇气」,而是因为焦虑情绪干扰了消化系统、肠胃蠕动的节奏被打乱,肚子也跟着「紧张」起来了。

图源网络

· 口味变极端

一些人还可能突然对重盐重辣的食物情有独钟,暴饮暴食;或者对美食毫无胃口、三餐随便应付,甚至失去饥饿感。

这可能是因为,压力打乱了大脑的食欲调节机制,有些人靠「吃」缓解焦虑,还有些人则因为压力太大连吃饭的精力都没有。

图源网络

· 反复做小动作

忍不住反复洗手,无意识地扣头皮、撕嘴皮、磨牙......这些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动作,可能是焦虑导致大脑通过「重复行为」寻求安全感,进而抵消现实中的失控感,就像是人紧张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捏衣角。

· 呼吸困难,喘不上气

一些人还可能会觉得喘不上气、胸口就像压着一块大石头,需要大口呼吸才会好一点。

排除哮喘、心脏方面的疾病,人们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长期压力下、自主神经过度活跃,身体会不知觉地加快换气速度,从而导致呼吸平衡被打乱。

图源网络

不管是熬夜,还是肚子不舒服、口味突变等,这些生活中看似「正常」的情况,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告诉自己「最近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既然报复性熬夜的核心,是白天的「时间剥夺感」,那么相比通过意志力强迫自己早睡,用更轻松的方式、在白天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也许会更好。

不必刻意留出大量连续的时间放松休息,利用白天的碎片时间也可以缓解压力。工作间隙站起来伸个懒腰,午饭后绕办公楼走一圈、晒晒太阳,哪怕只是看看路边的树叶,也能暂时从工作的紧绷感中抽离。

不少研究证实,多和大自然接触,对于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就包括降低焦虑水平和愉悦心情。

对于没时间去公园的人来说,也有简单接触大自然的方式——抬头看看天空就是不错的选择,从室内望一望窗外,就能带给你宁静的感觉。

摆脱报复性熬夜,不用追求立即改变。或许今天可以试着少刷十分钟手机,给自己一点时间伸个懒腰、抬头看看天空,或者单纯的发一下呆......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疑惑:同样面对工作压力,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轻松调节,有些人却容易陷入焦虑,甚至依赖熬夜缓解?除了外在压力环境外,抗压和抗焦虑能力还和基因密切相关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就表明,FKBP5RHEBCYB561A3基因的多态性,就可能与抗压能力有关。

图源|微基因个人基因组检测

COMT基因也和抗压能力有关,研究发现它影响前额叶皮层相关区域的功能连接和决策过程;这关系着我们能否理性看待压力,做出冷静的应对选择。

除此之外,抗焦虑能力也和基因多少沾点边。

图源 | 微基因个人基因组检测

正所谓「基因是子弹,环境是扳机」,结合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我们也许能更好地调整生活节奏,给自己的抗压能力加 buff。

来源:健康加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