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组图:格陵兰岛的冰山是北极地区一道壮丽的自然景观,它们是从格陵兰冰盖崩解下来的巨大冰块,漂浮在周围的海域中。这些冰山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像巨大的冰山堡垒,有的则呈现出奇特的冰雕造型。格陵兰岛西海岸的迪斯科湾是观赏冰山的著名地点,这里的冰山数量众多,景色壮观
本文来源:“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你站在格陵兰岛的海边,面前是一座巨大的冰山,阳光洒在它身上,整个冰块泛着幽幽的蓝光。这一幕,像不像电影里的奇幻场景?
组图:格陵兰岛的冰山是北极地区一道壮丽的自然景观,它们是从格陵兰冰盖崩解下来的巨大冰块,漂浮在周围的海域中。这些冰山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像巨大的冰山堡垒,有的则呈现出奇特的冰雕造型。格陵兰岛西海岸的迪斯科湾是观赏冰山的著名地点,这里的冰山数量众多,景色壮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同时,格陵兰岛的冰山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它们的大小、数量和移动速度等,都为科学家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许多冰川的照片,泛出神秘的蓝色,但如果你问摄影师,却发现,其实他们当时并没有使用滤镜。但问题来了——冰不就是水冻成的吗?那为什么我们家冰箱里的冰是白色的,格陵兰岛的冰山却是蓝色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自然的奥秘。很多人看到格陵兰岛的冰山照片,都会惊叹它那种幽幽的蓝色,仿佛是童话世界里的场景。但转头看看自己家冰箱里的冰块,或者冬天下的雪,怎么都是白色的呢?
其实,这背后和光的传播、冰的结构都有很大的关系。
先来说说光的“魔术”。我们都知道,太阳光看起来是白色的,但其实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几种颜色的光组成的。每种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长,其中红光、橙光的波长比较长,而蓝光、紫光的波长比较短。当光进入某种物质,比如空气、水、甚至是冰时,不同波长的光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光容易被吸收,而有些光则会被反射或者穿透,这就决定了我们肉眼看到的颜色。
天空是蓝色的,就是因为空气分子会让短波的蓝光散射得更厉害,而长波的红光、橙光更容易直线传播。当太阳高挂在天上时,蓝光被散射得到处都是,我们就看到了蓝色的天空。而当太阳快要落山时,光要穿过更厚的大气层,蓝光基本都被散射掉了,剩下的红光、橙光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火烧云和金黄色的夕阳。同样的道理,冰山的颜色也和光的传播方式有关。
普通的冰块和雪,为什么是白色的?这其实和它们的结构有关。
你家冰箱里的冰块,或者新下的雪,里面其实有大量的气泡和杂质。这些小气泡会让光线在冰里乱反射,所有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最终看上去就是白色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新下的雪是白的,而不是透明的——因为光线在雪里被无数次反射,最后所有颜色都混在了一起。
但冰川里的冰就不一样了。通常,冰川是几百年、甚至上万年一点点积累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层被不断压缩,里面的空气被慢慢挤出去,最终形成了一种非常密实、透明度极高的冰。这种冰的透光性很好,光线进入其中后,长波的红光会被冰分子优先吸收(实际是氢键振动吸收红外/红光),而短波的蓝光相对不容易被吸收,就这样蓝光穿透或后向散射。我们的眼睛接收到的主要是蓝光,所以我们看到的冰山就呈现出蓝色的光泽。
也就是说,冰川的形成过程,跟我们日常见到的冰有着本质的区别。冰川并非由液态水直接冻结而成,而是源自长期积累的降雪。当雪花落下,层层堆积,随着时间推移,底层的雪受到上层雪的挤压,逐渐变得更加紧密和坚硬。在这个过程中,雪中的空气被不断挤出,最终形成致密的冰川冰。
新形成的冰川,冰通常呈现乳白色,这是由于其中仍含有微小的气泡和杂质。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压实和重结晶,冰川冰的密度增加,内部的气泡数量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这种高密度、低气泡含量的冰川冰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
当阳光照射到冰川冰上时,冰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散射能力。冰川冰蓝色,主要是由于其对红光的强烈吸收,而蓝光较少被吸收所致。
具体而言,冰对红光、橙光等长波长的光吸收较多,而对蓝光等短波长的光吸收较少,因此,没被吸收的蓝光就被散射出来了,这样一来,冰川就呈现出迷人的蓝色了。
上图:南极冰川。摄影:Joys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不过,冰山的蓝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候它们看起来是浅蓝色,有时候是深蓝色,甚至还可能带点绿色或者灰色。造成这些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天气、光线的角度、冰的纯净程度等等。如果是晴天,阳光直射在冰山上,蓝色就会更加明显;但如果是阴天,光线较弱,冰山的颜色就会显得更浅,甚至有些偏白。此外,光线的角度也会影响冰的颜色,如果光是从正面照射过来的,蓝色效果会更明显,而如果是从侧面或者背后照过来,冰山的颜色可能会偏淡一些。冰的成分也很关键,有些冰川因为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可能夹杂了一些矿物质,比如火山灰或者沉积物,这样的冰看起来可能会有些灰色、绿色,甚至带点棕色。
南极洲的“血瀑布”(Blood Falls)是一处位于泰勒冰川的奇特景观,其鲜艳的红色源于富含氧化铁的卤水从冰川裂缝中渗出。这些卤水来自冰川下被冰封的古老盐湖,由于高盐度而保持液态,当其与空气接触时,铁元素氧化形成氧化铁,从而呈现出醒目的红色。上图是南极洲泰勒冰川末端渗入邦尼湖的“血瀑布”奇观(2006年11月26日拍摄)。图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Peter Rejcek
冰川的蓝色,是光线与冰体内部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也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显著影响。正如前头提到的,纯净的冰川冰由于长期挤压,气泡稀少,结构致密,使得红光等长波光被吸收,蓝光等短波光得以散射,从而呈现出蓝色。但是,当冰川中混入其他物质时,其颜色便会发生变化。例如,南极洲的“血瀑布”,其锈红色源自富含氧化铁的卤水,这些矿物质从冰川下的古老盐湖渗出,与冰结合,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此外,格陵兰岛或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在雪藻大量繁殖时,会呈现粉红或淡绿色,这是因为藻类色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改变了冰的反射特性。再者,火山喷发产生的玄武岩粉尘或黑碳颗粒,若沉积在冰川表面,会使冰呈现灰黑色,显著削弱蓝光的散射效果。
阿拉斯加是冰川的世界,有众多壮观的冰川景观。这些冰川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降雪不断堆积、压缩而形成的巨大冰体,它们从高耸的山脉上缓缓流动,最终注入大海。阿拉斯加的冰川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形态各异。上图是阿拉斯加的冰川,摄影:刘茂胜(绿会BCON专家)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冰山的颜色,还跟它的“年龄”有关系。一般来说,越古老的冰川,蓝色越深。因为这些冰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压缩,气泡含量极低,透光性更强,蓝光的反射效果就更明显。科学家们在研究冰川时,经常会钻取冰芯,也就是从冰川深处取出一根长长的冰柱,然后分析它的成分、气泡含量、颜色变化等等。这些冰芯就像是地球的“时间胶囊”,能够记录过去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气候变化。所以当你看到那些颜色深邃的蓝色冰山时,实际上是在见证一块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冰块化石”。
说了这么多,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冰山之所以是蓝色的,是因为它的冰层足够厚、足够纯净,让红光被吸收,蓝光被反射出来(蓝光因吸收较少且散射后返回表面),而我们眼睛接收到的就是蓝色的光。家里的冰块和雪因为气泡多、杂质多,光线被乱反射,所以是白色的。天气、光的角度、冰的成分都会影响冰山的颜色,而越古老的冰,往往蓝得越深。
所以,下次当你在纪录片或者旅游照片里看到蓝色的冰山时,你就可以自信地告诉身边的朋友,为什么它们是蓝色的了。如果有机会真的站在格陵兰岛的海边,面对那些美丽的蓝色冰山,或许你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原来,大自然的奇观,背后竟然藏着这么有趣的科学原理!
南极海冰。摄影:Joys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编译 | 王芊佳
审核 | Richard
排版 | 绿叶
来源:百味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