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昭通、在扎西、在毛泽东深情吟诵过的“乌蒙磅磗走泥丸”的广袤大地上,我们生活在乌蒙广袤大地上的我们,在“斗争”“专政”的狂热中,竟然漫不经心地丢失了一段不应该丢失的记忆——关于一个人、一支部队、一般光荣而悲壮的历史。
想到红军烈士殷禄才已经殉难70周年,心底便不免几分怆然……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昭通、在扎西、在毛泽东深情吟诵过的“乌蒙磅磗走泥丸”的广袤大地上,我们生活在乌蒙广袤大地上的我们,在“斗争”“专政”的狂热中,竟然漫不经心地丢失了一段不应该丢失的记忆——关于一个人、一支部队、一般光荣而悲壮的历史。
庆幸的是,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又找回了这段记忆,时代一时的迷误没有成为历史永久的遗恨。
1984年12月5日,中共昭通地委批复中共威信县委报告,认定:
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队伍,殷禄才是刘复初1935年9月介绍加入中共的党员,这支队伍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2年,为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光荣的贡献。
拂去尘埃,立见辉煌。
1935年2月9日,在扎西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
抽调一批红军干部,组建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坚持川滇黔边区武装斗争,开辟根据地,策应红军主力北上。
殷禄才
6月的一天下午,一位肩挎驳壳枪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农民,带领一支40余人的农民武装找到了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司令部,要求参加红军。
这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农民叫殷禄才,威信县罗布乡郭家坟村人。
因为不堪忍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串联穷苦兄弟,揭竿而起,拉起了一支队伍,劫富济贫,惩办土豪劣绅,袭扰国民党基层组织,在威信县地闹出了很大动静,令国民党地方当局颇为头疼。
但是,这种盲目的恩偿仇报的反抗行动,根本无法动摇反动统治的根基,反抗者反被诬指为“土匪”“强盗”,时时面临着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危险。路该怎么走?
前途在哪里?
红军长征过扎西,口碑载道,耳濡目染,殷禄才认定了红军是穷苦百姓的靠山,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谋福利的队伍。
找红军!投奔红军!
决心既定,殷禄才带着他的队伍辗转找到了川滇黔游击纵队司令部。
红军接纳了殷禄才和他的队伍,让他们随纵队司令部行动,作进一步的考察、培养、锻炼。
经受了严酷的斗争考验,1935年9月,经纵队司令员刘复初介绍,中共川黔边区特委批准,殷禄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殷禄才带领的队伍,正式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殷禄才任支队长。
纵队还选调了原中央保卫局干部、久经考验的“老井冈”陈华久任云南支队政委。
毛泽东有句名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伟哉,斯言!
殷禄才和云南支队就是红军长征播下的一粒种子,在广袤的乌蒙大地萌芽、破土、抽枝、发芽,在铁血烽火的斗争岁月中顽强地成长,成长为一棵大树,一棵虬枝铁杆、巍峨云天的大树。
1937年春夏,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发动了大规模军事围剿,纵队浴血奋战数月,寡不敌众,反围剿失败,特委和纵队负责人或光荣牺牲,或被俘囚禁。
殷禄才、陈华久率云南支队寻机突围,转移至川南珙县一带坚持斗争。
全面抗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云南支队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多次挫败了国民党地方当局胁迫云南支队变色易帜的政治阴谋,有理、有利、有节地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彰显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赢得了群众,赢得了民心。
队伍发展到400余人枪,并在威信县地的郭家坟、罗布坳、斑竹塘和珙县的中心场、洛亥、王场等乡村,仿中央苏区政权建设模式,建立了工农革命委员会。
插在白区的红旗!
初心不改,红旗不倒。
然而,更大的考验又无可回避地摆到了殷禄才的面前。
1945年冬,欢庆抗战胜利的锣鼓声刚刚停歇,蒋介石反动派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反共、反民主、反人民的内战。
在川滇黔边区,反动当局也加紧了对云南支队的政治压迫和军事围剿。
1946年7月,云南警备总司令部、昭通保安司令部致信殷禄才,勒令云南支队缴枪、解散队伍,听候处置,否则就要“剿办”。
殷禄才义正辞严、断然拒绝:“枪是工农群众保卫自己的武器,一枪一弹也不会交出。
队伍是打击贪官污吏、地霸豪绅,保护工农群众的队伍,绝对不可能解散”。
胁迫不成,“剿办”开始。殷禄才率云南支队奋勇反击,粉碎了敌人的清剿,予敌以重创。
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云南支队的存在,不仅是川滇黔三省反动当局的心腹大患,也是发动全面内战的蒋介石的一块心病。
11月,委员长重庆行营下令围剿云南支队,调集整编79师一个团和地方武装共万余人,于12月5日向云南支队发动了空前规模的清剿。
敌人四面包围,分进合击,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梳篦”,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清扫”。
殷禄才率云南支队浴血奋战,部队伤亡惨重,殷禄才的妻子和姐姐也被敌人抓捕、枪杀,形势危急。
1947年3月中旬,部队被迫分散突围。
殷禄才、陈华久和几名战士隐蔽在王棚山上一个岩洞里,跟踪追击的敌人于3月19日包围了岩洞,用机枪封锁洞口,向洞内发射枪榴弹。
殷禄才身边的战士一个一个倒下了,支队政委陈华久也倒下了,殷禄才只身抗击敌人,在毙伤敌十数人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牺牲。
殷禄才倒下了。
陈华久倒下了。
陈华久
扎西红军烈士陈华久,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滇东北特区书记
面对倒卧在血泊中的殷禄才、陈华久,“胜利”了的反动派依然难以掩饰内心的恐惧。
他们恐惧于在殷禄才、陈华久倒下的这片土地上,说不定很快又会站起另一个殷禄才,另一个陈华久。
想想吧,两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竟然能在“国统区”挥舞着红旗闯荡十二年,闯荡出一片风云际会的天地。
那么,还有什么让反动派坐卧不安、心惊肉跳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呢?
为了炫耀清剿的“胜利”,更为了安抚难以逃避的内心的恐惧,丧心病狂的反动派抬着烈士的遗体搞了次惨绝人寰的大游行:先在威信顺河场“暴尸”,又把烈士的头颅砍下,运到四川的石碑、建武、兴文、古宋等地“示众”。
逆天理,悖人情。
结果呢?
仅仅过了两年多一点,靠阴谋、欺骗、屠杀、镇压堆砌起来的蒋家王朝,便在千千万殷禄才、陈华久高高举起的镰刀斧头旗下土崩瓦解,只留下一片标注罪恶与耻辱的废墟。
永远不能丢失的记忆。
昨天的记忆,是今天的坚守,明天的传承。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殷禄才烈士殉难70周年。
在昭通,在扎西,在红军战斗过的乌蒙大地上,正经历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我们怎么办?
“革命,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亿万人接力传递、开拓历史进程的燃烧不灭的火炬”。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弘扬长征精神,接过千万人接力传递的革命火炬,让它在我们手里燃烧得更加光明灿烂,再把它传递给下一代的人们。
昭通历史第九课 扎西会议红军胜利起点,乌蒙回旋战跳出包围圈
扎西女红军何吉珍英勇就义
扎西红军女司令李桂洪,是毛主席培养扩红专家李桂英
扎西女红军阚思颖,是周恩来手下红色特工甘棠
扎西名源于景观有九条溪流汇入的“九龙溪”,威信县名是祝福“宣威立信与民”。
作者简介:邹长铭(1944年12月----2023年9月)昭通人,已出版文学、社科著作9种,500余万字。其创作研究成果先后获昆明新时期十年(1981~1990)文学奖、云南省文学奖、《滇池》文学奖、昭通市文学奖、云南省科技成果奖、社科著作奖。2006年首批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荣誉称号。曾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夏吟云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