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国营养学会、中国CDC营养所发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行为经济学与公共健康干预》北京大学出版社《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国家卫健委
江苏苏州一位47岁男子,身材中等、饮食清淡、从不喝可乐,也极少吃糖,甚至连蛋糕都躲得远远的。可就在春节前体检,他被查出空腹血糖12.3 mmol/L,确诊2型糖尿病,年后突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这不是个例。
越来越多中年人“自以为健康”,结果查出高血糖,背后往往是对血糖诱因的误解与忽视。本篇文章,将从多个维度深度剖析这个案例,告诉你——不吃糖≠不会得糖尿病。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引发高血糖的,不止“糖”这种食物。
你也许不知道,一碗白米饭(约150克)进入身体后,血糖反应甚至比一块巧克力还猛。根据《中国膳食指南》数据:
白米饭的升糖指数(GI)为83而黑巧克力不足40重点:很多“主食”比糖更容易拉高血糖。
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
人在面对“看起来健康”的食物(如米饭、馒头)时,更容易放松警惕,这叫**“健康光环效应”(Health Halo Effect)**。你以为吃得健康,其实正在缓慢伤害胰岛。
临床观察发现,超过65%的糖尿病新发患者存在长期睡眠障碍。睡眠不足会:
抑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激活皮质醇(压力激素),导致血糖飙升重点:睡得少,糖就高。
江苏这位患者是个设计师,日夜颠倒,项目赶工时一周只睡三四个小时,熬夜比吃糖还伤血糖。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研究显示:慢性情绪应激会显著提高患糖尿病的风险。
焦虑抑郁人群患糖尿病风险提升1.7倍长期负面情绪可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血糖失控重点:坏情绪能“糖化”你的身体。
这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高压工作、家庭压力、人际焦虑,正在悄悄“糖化”我们的中年人。
你知道吗?70%的葡萄糖是在肌肉中被消耗掉的。而中国居民中,超过80%的人日均步数不足5000步。
重点:不动≠不饿,但动了才能消耗糖。
特别是办公室白领,久坐8小时,只动鼠标。即便你早餐只吃了一个馒头,血糖也可能在午后悄悄升高。
南京鼓楼医院曾接诊一位50岁女性,信仰素食多年,不油不盐,食物清淡。可查出糖尿病时,空腹血糖高达16 mmol/L,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追查原因,发现她:
主食全是精米精面不吃肉,肌肉量极低睡眠差,压力大每日活动量极少重点:糖尿病不是富贵病,而是生活方式病。
我们用一个简单比喻解释:
糖尿病就像是“水龙头坏了”(胰岛素分泌异常)你即使不开水龙头(不吃糖),但如果水管(生活方式)堵住了,水(血糖)还是会溢出来糖尿病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代谢系统的“失衡”,而不仅仅是“吃糖”导致。
早期糖尿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可以通过以下线索警觉:
饭后犯困、头晕、出汗:可能是血糖波动夜间频繁起夜:肾脏在代谢多余葡萄糖皮肤瘙痒、反复感染:高血糖削弱免疫力视力模糊、牙龈出血:微血管受损信号重点:不是渴得快、吃得多才叫糖尿病。
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戒糖”。其实更需要的是综合的生活方式干预,以下建议结合临床实践,更具实用性:
✅ 精选主食结构因为高血糖不会“挑人”,它只是等你松懈。
糖尿病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往往已经在你生活里“潜伏”多年。从今天起做一点改变,就可能让你远离胰岛素、远离并发症、远离悔恨。
如果你看到这里,说明你已经比大多数人多了一份健康的觉察力。你是否也认识那个“从不吃糖却查出糖尿病”的同事、朋友或亲人?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简单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