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视障、听障群体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我国视障群体人数约为1731万人、听障群体人数约为2780万人。为保障视障、听障群体的阅读权益,我国在强化多形态无障碍文化资源建设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为视障、听障群体提
推进视障、听障群体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我国视障群体人数约为1731万人、听障群体人数约为2780万人。为保障视障、听障群体的阅读权益,我国在强化多形态无障碍文化资源建设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为视障、听障群体提供全面的文化服务、消弭信息鸿沟,让他们共享社会精神文明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视障、听障阅读资源供给不足。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无障碍阅读资源有待丰富和更新,相对于庞大的视障人群需求,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藏量很有限。听障人群由于听力损失情况和康复水平不同,阅读需求有较大的差异性,目前的阅读资源难以满足这种差异性。尤其是主要使用手语沟通的听障人群,对文字表述的内容难以理解,阅读兴趣受到影响。目前的阅读资源未能根据听障人群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累进行调整,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普遍缺乏配备手语翻译的音视频资料。
二是财政补贴方式和版权问题影响视障、听障阅读产品和服务供给。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文字、语音、图像识别技术日新月异,无障碍软件、XR应用等迭代迅速,以补贴传统出版为主要模式的财政补贴方式在面对新技术、新需求时没有及时调整,具有滞后性。《马拉喀什条约》施行后,版权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尚未完全解决。由于版权限制,导致视障、听障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受限,出版周期长。
三是视障、听障出版人才紧缺。视障、听障阅读资源供给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生理知识、手语知识等支持,对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照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编辑队伍,在实践中出现能力不匹配问题。国内专门创作视障、听障群体阅读资源的专业人才很少,无法提供有规模、高质量的阅读资源。
为此,建议:
一是扩大视障、听障阅读资源供给。加大对视障、听障出版阅读资源的财政支持,增加对无障碍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有关行业协会、出版单位、平台机构、科技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增加视障、听障群体文化供给。融合传统出版的优质内容,创新无障碍格式的呈现方式、传播方式,为视障、听障群体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便捷的阅读体验。搭建数字化无障碍阅读平台,通过平台整合视障、听障数字资源,不断提升视障、听障群体的阅读深度和广度。
二是探索建立财政全流程支持机制,落实版权有关政策。探索建立财政经费对视障、听障文化产品生产及服务全流程的支持保障机制。做好视障、听障阅读产品版权合理使用的顶层设计,探索有效的版权合作方式和版权保护措施。将《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有关“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条款进一步细化,出台可操作的具体办法,推动扩大盲文图书、有声读物、配备手语翻译的音视频资料等阅读资源供给。
三是完善出版人才培育发展机制。鼓励行业、高校、出版单位加强“产学研”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将出版人才培养从以编辑学为中心转向编辑、经营、技术、管理等多维并重,尤其注重数字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优化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行业应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无障碍阅读相关的出版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视障、听障阅读志愿者队伍建设,联系特殊教育学校、社会阅读推广机构等专业力量加强合作,开展视障、听障群体的阅读辅导等;出版单位应积极制定符合实际业务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规范培训体系,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通过打造品牌、打造精品带动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民进网